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委員會簡介
明清研究通訊
學術活動
專題計畫
出版資訊
相關連結
學術活動
研討會
學人訪談錄
專題報導
演講活動
明清研究通訊目錄
位置:
首页
>
學術活動
> 演講活動
演讲活动
張珣教授演講「標準化與帝國隱喻:從天妃的「朝封」與「道封」談起」紀要
本次演講集中探討中國傳統社會帝國影響力與道教、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以往學界關注儒家倫理對帝國制度的影響,如蕭公權、何炳棣、張仲禮等人,論證了鄉紳在明清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地位;費孝通強調以皇權與紳權來觀察中國社會,也抱持了相近的關懷;而 Arthur F. Wright 關注儒家的影響與擴張如何帶來皇權在社會的延伸。相對於美國學界形成以儒...
(观看全文)
司馬蕾教授演講「Science and Sustenance Dietary Guideline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紀要
本次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邀請到美國丹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司馬蕾 (Hilary A. Smith),以「科學與養生:晚清與民國時期的飲食指南」為題進行演講。司馬蕾教授甫出版新書 Forgotten Disease: Illnesses Transformed in Chinese Medicine,探討腳氣病在中國的歷史,闡述腳...
(观看全文)
包樂史教授演講「Suminokura, Caron and Yiguan, Three Bold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Heritage」紀要
包樂史教授是一位具有宏觀眼界、貫通多國語言文化的歷史學者,此次演講主題不難讓人聯想到其著作《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2015),比較東亞三個在歷史上重要「港口城市」,窺探東亞與全球的互動與連結。最近包教授再次挑戰全球史新視野,比較十七世紀東亞海域活躍的重要「人物」,以日本的角倉父子(角倉了以與素庵)、荷蘭的...
(观看全文)
劉威志教授演講「世變詩學、詞體特質,與遺民新說───「淪陷/易代」作為方法」紀要
劉威志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以遺民論題及淪陷區文學文化研究為核心關懷。自其碩士以至博士期間,陸續研究了明遺民、清遺民,與民初淪陷區政權時期的詩詞。本次演講,提出「以『淪陷∕易代』作為方法」,頗有整合易代文學研究與淪陷文學文化研究的意味。 講題「世變詩學、詞體特質,與遺民新說──『淪陷∕易代』作為方法」,分上下兩部分...
(观看全文)
Aude Lucas 博士演講「Dreams that Rebounded Over and Over Again: Rewritings and Disillusion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Chinese Tales」紀要
盧秀珠博士此次演講以「Dreams that Rebounded Over and Over Again: Rewritings and Disillusion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Chinese Tales」為題,探討清初蒲松齡 (1640-1715)《聊齋誌異.續黃梁》及清中葉沈起鳳 (1741-18...
(观看全文)
翁佳音教授演講「海賊系譜:一個研究的反省」紀要
翁佳音教授專長為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及東亞海域史,本次演講內容延續其〈複數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一文,進一步檢討近代初期臺灣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翁教授認為,海賊的問題特別能同時結合荷蘭統治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與明代的歷史,展現出寬闊的時空向度。我們不該過於強調「斷代」,而應跳脫朝代或政權的斷限,以「長期結構史」的視野...
(观看全文)
劉國威教授演講「從故宮的文物看明代宮廷的漢藏佛教交流」紀要
亞洲佛教與文明的交會,除了在佛教起源地南亞與內亞交界留下許多輝煌遺產外,其實在東亞地區也不乏各式珍貴文物遺留至今。而近來學界有不少學者聚焦於亞洲文明與佛教交流的領域成果,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亦不落人後,在今年 (2019) 四月邀請到敦煌研究院樊錦詩榮譽院長來臺談論敦煌文物保育,隨後意識到,亞洲佛教與文明交流實際上亦可成為博物館展示學的...
(观看全文)
上一頁
最前頁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最後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