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委員會 107年度專題計畫

  • 「近代早期的謬誤、偽作與知識生產:從明清中國到全球史的比較視野」工作坊
    召集人: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介紹:
    今年申請的「近代早期的謬誤、偽作與知識生產:從明清中國到全球史的比較視野」工作坊為去年申請之「交流視野下的蘇州商業書畫生產」工作坊的延續與進展。相對於去年工作坊計劃焦點於範圍確定的材料(被稱為「蘇州片」的17th-18th 世紀商業性偽作),討論蘇州片偽作如何作為交流的前鋒與載體,此次工作坊在此基礎上,意圖超越材料本身,將議題拉到更高的層次,以不同區域的個案與角度,思考什麼是「偽作(forgeries)」?什麼是「謬誤(falsehood)」? 而其相對的「原作(originals)」與「真實(truth)」又是什麼?兩者的關係為何?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史的視野下,考慮「偽作」與「謬誤」究竟在近代早期世界漸漸形成的知識網絡與彼此形塑中扮演何種角色?
    承蒙明清推動委員會的支持,去年申請之「交流視野下的蘇州商業書畫生產」於2017年12月近史所舉行。正如前述「計劃宗旨」所言,此工作坊焦點於材料非常集中的一批與蘇州有關的商業偽作,將蘇州片偽作視為一個媒介(media)與能動者(agency),考慮其在跨文化交流與清代的地方與中央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進行此蘇州片相關研究過程中,筆者發者蘇州片雖為偽製的古畫,其對古代的理解與重構充滿謬誤,然而卻編織出許多真假相參的古代知識譜系。有趣的是,這些由蘇州片所創發的古代風格與想像不僅影響明清以降對於唐畫的理解,將這類偽作的流通放在全球史脈絡下,更發現其與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的形成與及日本江戶時代狩野派的唐樣發展都與密不可分。此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謬誤的材料與商業性的偽品或仿作,由於其相對於「原作」與「真品」數量上的優勢與更具流動性的存在,其究竟可能在近代早期逐漸形成的全球化知識網絡與知識生產中扮演何種積極角色?
    因此,此年度的工作坊,希望能夠超越材料的限制,在全球史的框架下,結合近代早期其他個案,以一個比較史的視野,試圖展現「偽作」作為文化研究材料的潛力。必須強調的是,這是一個新的嘗試與新的議題,其所涵蓋的內容不以「全面」著眼,而僅選擇五個較具潛力的議題切入,並置中國材料的討論與近代早期其他案例,試圖開展兩者或多方的對話。
  • 107年度 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