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多年期研究計畫簡介
|
|
由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 2011 年成為「邁向頂尖計畫」的研究型大學,故校方乃成立「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並由本校國際與僑教學院潘朝陽院長主導,整合校內具有東亞研究視野的學者,執行整合型研究計畫。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名稱為:「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Confucian Ethos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本整合型研究計畫為期五年,每年有四至七個子計畫。就研究區域而言,包含中國、東亞、南亞,以及歐陸;從思想或倫常體系的研究來說,包括儒家(儒教)、佛家(佛教)、道家(道教)、歐陸哲學、三教(儒、釋、道)神話、禮樂之論、當代環境倫理、當代空間思想等。這樣的規劃,乃鑑於當代是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文化、學術與思想必須對話、會通、整合的時代,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在全球一家趨勢中,重建新典範的時代。因此,本整合研究計畫之所以以「儒家倫常」為主軸,有獨特的關懷。就傳統時代來說,儒家及其倫常規範曾長期與世界重要的人文思想傳統交流互動,如儒家曾與佛教、基督宗教,乃至於伊斯蘭教等重要世界宗教傳統有所交流。另外,從空間上來看,儒家倫常更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居軸心地位。尤其,今日現代化後,各大人文思想體系的相遇或碰撞,在程度、規模、性質上,逐漸加深、加廣,儒家倫常何其不然?因而,儒家倫常有必要進一步尋求「跨文化」的比較視野
以下筆者對於本整合型計畫的簡介,先略述每年子計畫的研究主軸,再說明本計畫尋求與推動國際儒學合作的構想與實踐,最後介紹已經推動兩屆的「東亞青年儒家論壇研習營」,以提供學術界交流、參考之用。
一、五年期研究計畫的主軸與前兩年執行成果
第一年度: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
第二年度:跨文化的視域——儒家倫常與宗教對話。
第三年度:跨文化的視域——儒家倫常——禮制與庶民生活。
第四年度:跨文化的視域——儒家倫常——政道與治道。
第五年度:跨文化的視域——儒家倫常與環境倫理。
目前已執行 2011 年與 2012 年兩年的計畫,第三年的「禮制與庶民生活」計畫正執行中。前三年的各分項主持人的研究計畫表列如下:
|
主題 |
各子計畫執行 |
主持人/共同主持人 |
第一年 |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 |
1. 儒家倫常中的天地之道——當代環境觀與空間論的視域 |
東亞學系:潘朝陽/胡元玲 |
2. 儒家倫常在東亞:詮釋、衝突與融合 |
東亞學系:張崑將/王恩美 | ||
3. 日本道德倫理觀的形構與儒家倫常——以近世庶民道德為考察中心 |
東亞學系:藤井倫明 | ||
4. 儒禮‧僧儀‧鬼用——儒家倫常禮制與禪僧、幽鬼之變俗 (1) |
國文學系:金培懿 | ||
5. 儒、佛生命倫理的現代對話 |
國文學系:李幸玲 | ||
6. 跨文化儒學詮釋與儒家倫常的教育落實 |
國文學系:劉滄龍 | ||
7. 僧傳傳統建立過程中對儒家倫常的援引與轉用 |
東亞學系:王美秀 | ||
第二年 |
儒家倫常與宗教對話 |
1. 跨文化的視域:儒家倫常與宗教對話 |
東亞學系:潘朝陽/胡元玲 |
2. 儒禮‧僧儀‧鬼用——儒家倫常禮制與禪僧、幽鬼之變俗 (2) |
國文學系:金培懿/李幸玲 | ||
3. 韓國傳統與近現代的儒家倫常與宗教對話 |
東亞學系:張崑將/王恩美 | ||
4. 日本神道與儒家倫常的相遇——以儒家神道為考察中心 |
東亞學系:藤井倫明 | ||
5. 跨文化哲學方法及儒家倫常的教育落實 |
國文學系:劉滄龍 | ||
第三年 |
禮制與庶民文化 |
1.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禮制與庶民生活 |
東亞學系:潘朝陽/胡元玲 |
2. 禮儀之爭下的身體與生死觀:東亞近代儒者與庶民的比較觀點 |
東亞學系:張崑將/王恩美 | ||
3. 近世日本庶民的道德世界——以「町人」文藝為考察中心 |
藤井倫明/金培懿 | ||
4. 儒與禪的生活藝術 |
劉滄龍/李幸玲 |
由上表的各計畫書,可知此一計畫以儒家倫常為主軸,並有以下兩大特色:
- 強調跨文化領域之比較:有儒教與佛教、儒教與基督教、儒教與神道教的倫常比較,以及中、日、韓三國的儒家倫常比較。
- 重視多元方法或視角,開發儒家倫常在現代的新意義:有從生活藝術、從庶民生活、從跨文化哲學、從當代環境倫理等視角。
2012 年底,我們已將第一年各子計畫的研究成果,以及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所彙整的相關論文,編輯成專書:《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下兩冊,由專家審查後,已正式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3 年也預計出版第二年主題「儒家倫常與宗教對話」的專書。茲將 2012 年已出版專書《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下兩冊之目次表列如下: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 | ||||
主題 |
章次 |
篇 名 |
作 者 |
頁 碼 |
當代新儒家與儒家倫常篇 |
1 |
導論 |
胡元玲 | |
2 |
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從當代新儒家出發思考 |
黃俊傑 |
7-20 | |
3 |
離散與安居——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原鄉棲息和異鄉漂泊 |
潘朝陽 |
21-72 | |
4 |
儒家倫常在現代以後的價值重建——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中心 |
黃麗生 |
73-140 | |
5 |
人性何以是善?——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 |
胡元玲 |
141-172 | |
東亞儒家倫常篇 |
6 |
導論 |
張崑將 | |
7 |
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 |
張崑將 |
177-212 | |
8 |
朝鮮王朝儒家倫常之推移和特性 |
權五榮 |
213-230 | |
9 |
韓儒田艮齋「性為心宰」的道德實踐涵義 |
楊祖漢 |
231-260 | |
10 |
日本近世庶民教育中的儒家倫常——以寺子屋教科書「往來物」為探討中心 |
藤井倫明 |
261-294 | |
11 |
越南南部文化中的儒家倫常觀念之變遷 |
阮玉詩 |
295-313 | |
儒家的禮與祭祀篇 |
12 |
導論 |
金培懿 | |
13 |
《禮記》所述的「禮」之作用 |
工藤卓司 |
325-358 | |
14 |
鬼神苦飢 · 歲時享祀 · 倫常禮制——以筆記志怪之鬼神謀食故事為考察核心 |
金培懿 |
359-442 | |
15 |
懷德堂儒者中井竹山的祭祀觀 |
田世民 |
443-464 | |
16 |
推動成年(人)禮對現代社會倫理的意義——以「成年禮創意設計大賽」為討論中心 |
林素英 |
465-497 | |
儒學與跨文化哲學篇 |
17 |
導論 |
劉滄龍 | |
18 |
論「仁義」與「禮治」作為漢儒政治思想的開放成分——關於傳統儒學如何跨越時代視域」的指導原則及其應用 |
吳啟超 |
505-542 | |
19 |
張載解經思想:知識論與存有論的綜合 |
林維杰 |
543-576 | |
20 |
跨文化思考中的主體與工夫——「從內在多元的主體」解讀王船山氣的思想 |
劉滄龍 |
577-600 | |
21 |
儒佛自殺問題之倫理學意義——與傅柯系譜學方法的對話 |
李幸玲 |
601-637 |
二、推動與國際儒學合作的構想與實踐
除上述專書或期刊發表的論文外,本整合型計畫亦積極與東亞各國國際儒學團隊進行互助研究,尋求學術合作聯盟關係,故積極與東亞國家各學術單位簽訂東亞漢學研究聯盟合作意向書,進行長遠的實質交流與合作。意向書內容如下:
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學術界亦邁入嶄新的紀元,邁向跨國家、跨領域、跨文化的對話、會通、整合的時代,漢學 (Sinology) 的研究本身即相當具有這樣跨文化視野的比較特色。如所周知,漢學研究向來區分東亞漢學、歐洲漢學、美國漢學等三大區域,各自有其研究的特色,其中以東亞漢學本身因處在漢字文化圈下,比近代才發展形成的歐洲漢學、美國漢學更為源遠流長。質言之,東亞本身以往在西方勢力尚未深度影響東亞國家以來,即有自成一格的文化傳統,舉凡東亞佛教、東亞政治、東亞儒學、東亞禮制、東亞法治等,如今東亞國家在經濟上的崛起,也帶動各國深耕自己本身的文化傳統,漸從西方支配到東西互為主體。故二十一世紀的未來走向,應以東亞獨特的歷史經驗與問題意識,拓寬西方社會科學的視野;並以西方社會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豐富東亞學術的內涵。因此,東亞漢學研究聯盟基於上述學術研究的新趨勢,擬組成一個跨國家、跨領域、跨文化的學術研究團隊,進行東亞區域的漢學研究,實質交流的合作意向如下:
1. 研究聯盟非以個人為單位,而是彼此均有相當組織的學術研究團隊,以進行團隊與團隊的交流。
2. 研究聯盟每年應確實提供團隊組織的核心研究人員之學術專長等基本資料,以作為合作交流的學術參考。
3. 研究聯盟每年進行漢學研究的學術會議活動,並商訂每年具有研究新意的研究主題。
4. 研究聯盟積極接受在彼此組織單位下進行交換老師、交換學生之交流活動。
目前本整合型計畫已分別與大陸武漢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越南胡志明大學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將來可依此模式,陸續加入東亞各國儒學研究重鎮機構,諸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學的相關學院,各自成立以儒家倫常為主軸的東亞漢學整合型多年期研究團隊,展開東亞多國的儒家倫常主題國際合作研究。
三、推動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
為了推動「儒家倫常」主題計畫,本整合型計畫除學術研究外,亦積極培育青年學子對跨文化的儒家倫常能有所體會與交流。故自 2011 年起,本整合型計畫推動跨區域的「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目前已實施兩屆,第三屆將於今年暑期展開。本整合型計畫的儒學營,動靜態課程各半,靜態課程以儒學大師演講為主軸;動態課程方面,除邀請專家學者講述儒學經典與教育主題之外,同時也有禮樂操作的實踐課程。此外,兩屆學員親身造訪新竹宗祠、彰化和美道東書院、鹿港文開書院、彰化孔廟、臺中中台禪寺、臺南孔廟、臺南民間寺廟等儒學古蹟。兩屆學員參加人數,第一屆有九十二人(臺灣三十二人、大陸四十人、海外華僑二十人);第二屆有七十人(臺灣四十人,大陸三十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學員往往特別能感受到臺灣在保存古蹟與文化方面的細緻程度與用心。
以上兩屆的儒學營,第一屆以「儒家論壇」形式呈現,分為「儒家經典」與「儒學與當代」兩類。「儒家經典」即《四書》、《易》、《禮》等先秦古典,以及宋明儒學,如朱子學、陽明學;「儒學與當代」則有全球化、環境生態、全球宗教倫理等。論壇的內容則區分為「青年儒家論壇」和「學者專家論壇」。其中「青年儒家論壇」分為兩場,一是儒學與東亞,一是儒學與世界;「學者專家論壇」亦分為兩場,一是儒家與生命教育,一是儒家與當代性。不同的是,此論壇先由學者專家引言,再進行全場討論。第二屆因正值教育部通過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必選課程,故特以「經典與教育」為主軸。在研習課程設計上,以儒家經典教育為「體」,多元課程教材為「用」,設計此教材列為必選的問題,舉辦一場正反意見的論壇。至於動態課程,第一屆以臺灣的孔廟、書院及祠堂等實地參訪為主;第二屆的活動則集中於臺南府城,讓青年儒子沐浴在臺灣首府的文化氣氛中。總持地說,本整合型計畫的營隊活動,期讓青年學子在理論與實際、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激盪和辯論中,帶著滿滿的感動及感恩心境,找到精神的依託與實踐的力量。
綜上而言,臺灣師範大學此一以「儒家倫常」為主軸,從跨文化視野切入的五年期整合型研究計畫,除了在學術上打造出「儒家倫常及其現代意義」的研究新趨勢外,也積極地與東亞國家形成團隊合作聯盟,為「東亞儒學」的研究展開新議題、賦與新意義。我們也希望透過東亞青年儒學營的連續推動與實踐,培育青年學子對儒學倫常的新認識與新認同,為儒學的傳承,注入新活力、新活水。總之,透過學術研究、聯盟合作、儒學營隊等實際活動,本整合型計畫將協助二十一世紀儒學發展的研究與推廣,更希望形成跨文化對話與交流的典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