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島根縣立大學「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研究計畫 (2011-2015) 介紹與報導

 
撰寫人: 林月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日本島根縣立大學「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研究計畫 (2011-2015) 介紹與報導
 

一、前言

  韓國儒學[1] 研究是臺灣學界較為冷僻的研究領域,在研究人力的投入與學術的積累上,明顯不足。以往韓國、日本、臺灣、中國大陸等地的學者,對於韓國儒學的研究,多是孤軍奮鬥,鮮少有交流的機會。但自 2000 年以來,由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黃俊傑教授積極推動東亞文明與東亞儒學的研究,加上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在黃教授的擘畫下,提供從事東亞儒學研究者學術交流的平台,也促成東亞地區儒學研究者的學術交流合作。影響所及,韓國學界與日本學界,都深感韓國儒學的研究,必須放在東亞儒學的整體視域中來考察。其中,素來在韓國儒學研究起步較早,學術積累較多的日本學界,乃自覺對於韓國儒學的研究,必須充分整合東亞地區學者的研究實力,才能卓然有成。因而,日本島根縣立大學井上厚史教授,乃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東亞朝鮮儒教的位相之研究)為主題,申請到日本文部科學省為期五年(2011 年至 2015 年)的研究計畫(基盤研究 A:課題番號 23242009)。這是一個以日本學者為主,整合東亞地區韓國儒學研究者的共同(整合型)研究計畫。計畫執行至今,筆者每次受邀參與討論,獲益匪淺,故願將此研究計畫介紹給臺灣學界。

二、研究計畫介紹

  筆者根據井上厚史教授的研究計畫書,茲將此計畫說明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所謂的「朝鮮儒教」,是指朝鮮王朝時代 (1392-1910) 的儒教。相對於日本歷來的朝鮮儒教研究,本研究計畫的目標,是將朝鮮儒教研究置於更寬廣的東亞思想史研究中予以定位,以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職是之故,本研究計畫的特徵有二:

(1) 不僅集合日本國內的朝鮮儒教研究者,也邀請韓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朝鮮儒教研究者參加,希望呈現目前學界最高水準的研究。

(2) 參與的學者,不僅止於朝鮮儒教的研究者,還邀請中國思想研究者與日本思想研究者參加,將朝鮮儒教的特質或位相,以多角度來探究。希望以往處在閉鎖狀態中而學術對話不能進展的朝鮮儒教研究,得以成為東亞思想史研究的一環,並予以活化。

(二)學術背景與問題意識

  井上厚史教授二十年前起就進行以李退溪為中心的朝鮮儒教思想研究,目前正準備出版李退溪研究的專著。在他研究之時,戰後日本國內的先行研究,只有阿部吉雄的《日本朱子学と朝鮮》(1965 年)、高橋進的《李退溪と敬の哲学》(1985 年)。為此,井上教授著手漢文原典的解讀與韓文專書的閱讀。在此過程中,河宇鳳刊行《朝鮮實學者の見た近世日本》(2001 年)日文版。嗣後,井上教授藉由參加朝鮮史研究會等日本國內研究會,以及有關韓國儒教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得與日本國內的朝鮮儒教研究者相遇,且於 2007 年至 2009 年度藉由共同研究執行基盤研究:「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明の衝突と『天』の觀念の变容」。在此研究過程中,中國、臺灣與香港在朝鮮儒教研究上也有了快速的進展。

  雖然井上教授有感於國內外朝鮮儒教進展快速,但也察覺到各國學者對於朝鮮儒教的研究,各自進行,鮮少舉行相互之間的學術對話。有鑑於此,他特別對以下三點研究現況給予反省:

(1) 迄今為止,韓國研究者雖然藉由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地與日本筑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臺灣大學等主辦國際學術會議,但檢討其內容,其著眼點主要是向海外推廣韓國人的見解。

(2) 相反地,除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外,韓國研究者的專書極少被介紹到海外,韓國的研究大多依然限於韓文的世界,韓國國內研究者的觀點,並未得到國外學者檢討的機會。

(3) 其結果,不只是韓國,連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各地的研究者,都以各自關切的問題來從事朝鮮儒教研究,大家未能參照彼此的研究成果。換句話說,各國學者都在孤立的狀況下,進行朝鮮儒教研究。

  為了破除上述膠著的研究現況,有必要集結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香港的朝鮮儒教研究者共聚一堂,創造出冷靜、客觀分析朝鮮儒教之特徵的研究空間。再者,為了探究朝鮮儒教研究的特徵,將朝鮮儒教從包含儒教、佛教、道教、神道、國學等在內的東亞思想史研究中,予以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經由檢視以上的研究現況,本研究計畫以日本國內大學為據點,不僅邀請日本國內與國外的朝鮮儒教研究者參與,同時也邀請其他研究領域的研究者自由參加,並投注較長的時間進行學術對話,以提供自由討論的研究空間。總之,藉由本研究計畫,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開啟朝鮮儒教研究的新境界。

(三)研究議題

  在研究計畫進行之初,先邀請各國學者介紹朝鮮儒教研究的現況與所關切的議題,再對此研究現況與議題,透過相互的批判與檢討進而加深彼此的理解,並形成分析視角。之後,在五年的研究期間,也邀請其他領域的學者,召開工作坊 (workshop),並在熱烈往復討論中,思考相關議題。以期透過以下四個分析主軸,來彰顯東亞朝鮮儒教的位相。

(1) 在所謂朝鮮儒教的代名詞「朝鮮性理學」方面,本研究將以最具代表性儒者李退溪的《天命圖說》、《聖學十圖》、《朱子書節要》、《自省錄》,以及李栗谷的《擊蒙要訣》、《聖學輯要》等文本為分析對象,另外加入嶺南學派與畿湖學派等具代表性儒者的文本,將此與中國、臺灣、香港等第一線的宋明理學研究加以比較,以彰顯朝鮮性理學的特徵。

(2) 在作為朝鮮後期儒教特徵的「朝鮮實學」方面,本研究將以李星湖的《星湖僿說》、丁若鏞的《論語古今注》、《牧民心書》、《經世意表》等文本為分析焦點,並與中國黃宗羲等經世濟民思想,以及日本以太宰春台為首的所謂經世家的儒者進行比較研究,以彰顯朝鮮實學的特徵。

(3) 在近年韓國國內日益受到矚目的、以鄭齊斗為首的「朝鮮陽明學」方面,本研究計畫將以被稱為江華陽明學派的儒學者之文本為主,與中國陽明學、日本陽明學比較,以彰顯朝鮮陽明學的特徵,及其社會機能的異同。

(4) 近年的研究,關切朝鮮初期儒教深受禪佛教的影響,也重視真德秀《心經》(含《心經附註》)等所謂「心學」之文本傳統。總之,藉由將朝鮮儒教與中國禪佛教與道教、日本古學派儒教與神道、國學的比較,將凸顯在東亞思想中朝鮮儒教的定位與特徵。

(四)預期研究成果

  如前所述,本研究計畫的目標,在目前各國各自研究朝鮮儒教的現況下,希望經由各國第一線研究者的參與,提供自由討論的空間,從而共同分享研究資源,並使問題意識更為鮮明。目前有關朝鮮儒教的研究,雖有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辦,但其研究成果僅限於會議的形式,未能有深入的討論。近年來韓國積極與中國大陸接觸,雙方學者的交流日益頻繁。然而,與日本、臺灣、香港的交流不多,並未能在東亞思想史研究者之間產生共識。

  有鑑於此,本研究計畫將修正上述朝鮮儒教研究的現況,試圖呈現朝鮮儒教的全貌,不限定於朱子學(性理學)的研究,也加入實學與陽明學、心學等視野,擴大研究範圍,進行分析、比較,再藉由與中國禪佛教、日本國學等的比較研究,發掘朝鮮儒教研究的獨自性與可能性,以及東亞思想史的共通因子。就此而言,這是歷來朝鮮儒教研究所未見的進路,也是本研究計畫的獨創性。

  最後,井上教授自覺地強調,在東亞朝鮮儒教研究上,日本目前頗有落後一著之勢。因為,自前述阿部吉雄與高橋進的研究以降,日本國內的朝鮮儒教研究呈現停滯狀態。這期間,中國大陸與臺灣,對於朝鮮儒教的研究日益蓬勃發展,專書陸續出版刊行。因此,他指出日本落後一著並不為過。就此日本停滯不前的朝鮮儒教研究而言,稍一不慎,將使日本研究者在東亞思想研究上,限於孤立化的地步。為此,對提升日本國內有關東亞思想研究的水準而言,本研究計畫的課題,有其重要性。再者,若將朝鮮儒教的研究成果由日本向韓國發報,將有助於日、韓的相互理解。

(五)研究方法與執行步驟

  本研究計畫由多種角度來探究東亞朝鮮儒教的位相,採取共同研究方式。研究期間為期五年,日本國內研究者八人,國外協同研究者五人,總計由十三位專家組成研究團隊,使不同國籍的研究者在活潑自由的研究空間中,進行深入的討論與研究。

  本研究計畫進行的第一年(2011 年),為了促進整合共同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國內研究者與國外協同研究者參加全體會議,先進行對先行研究的分析。2012 年以後,以日本國內大學為據點,邀請日本國內與國外研究者舉辦工作坊或研究發表會,累積研究能量,努力朝向最前沿的研究。再者,也藉此蒐集韓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國外的資料,交換研究所得,並將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的學會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最後,預定在 2015 年總結研究所得,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集。

(六)日本國內研究者

  參與本研究計畫的日本國內與國外學者,日本四位、韓國四位、中國大陸三位、臺灣一位、香港一位,共計十三位,是一跨東亞各國的研究團隊。就日本國內學者的研究專長來說,朝鮮思想史四位、中國哲學史二位、日本倫理思想史二位。因此,就整體的研究規劃而言,強調:(1) 以朝鮮思想、中國哲學、日本倫理思想等多元視角的進路來研究朝鮮儒教;(2) 有關朝鮮思想研究與中國哲學研究,日本學者不能只限於本國的研究團隊,還必須顧及東亞思想史的多元視野與價值觀。

  茲將日本國內研究者表列如下:

研究人員

任職單位

專長

本共同研究之課題

井上厚史

主持人

島根縣立大學教授

朝鮮思想史

以李退溪為中心的朝鮮性理學研究

中純夫

協同主持人

京都府立大學教授

朝鮮思想史

以鄭齊斗為中心的朝鮮陽明學研究

權純哲

協同主持人

埼玉大學教授

朝鮮思想史

以丁若鏞為中心的朝鮮實學研究

邊英浩

協同主持人

都留文科大學教授

朝鮮思想史

以李退溪、李栗谷為中心的朝鮮性理學研究

李曉東

協同主持人

島根縣立大學教授

中國思想史

梁啟超與中國近現代思想研究

邢東風

協同主持人

愛媛大學教授

中國哲學史

以禪佛教為中心的中國宋明哲學研究

木村純二

協同主持人

弘前大學教授

日本倫理思想史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等的日本古學派研究

吉田真樹

協同主持人

靜岡縣立大學教授

日本倫理思想史

伊藤仁齋與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等的日本國學研究

(七)國外研究者

  參與此共同研究計畫的國外學者,均是各專長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如韓國延世大學高熙卓教授,於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일본근세의 공공적 삶과 윤리》(日本近世的之公共的生與與倫理)(2009 年),為日本政治思想史專家。韓國嶺南大學崔在穆教授,於日本筑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東アジア陽明學の開展》(2006 年)、《되계심학과 왕양명》〔(退溪心學與王陽明)(2009年)等,為韓國陽明學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中國大陸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出版《宋明理學》(1992 年)、《朱子哲學研究》(1990年)等,是中國大陸宋明理學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對於李退溪研究亦有著墨。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明輝教授,出版《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哲學的比較哲學探討》(2005年),為研究朝鮮儒學最大爭論——四端七情——的專家。香港科技大學黃敏浩教授,是香港少數研究朝鮮儒學的研究者。他們將參與每年舉辦的研究會(工作坊),與日本國內學者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

  茲將國外研究者表列如下:

研究人員

任職單位

專長

本共同研究之課題

高熙卓

延世大學教授

日本政治思想史

伊藤仁齋、石田梅岩等日本儒教研究

崔在穆

嶺南大學教授

朝鮮思想史

朝鮮陽明學與中國、日本陽明學

陳來

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哲學史

朝鮮思想史

朱子學、陽明學與以李退溪為中心的朝鮮儒學研究

李明輝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哲學史

朝鮮思想史

宋明理學與以李退溪為中心的朝鮮儒學研究

黃敏浩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中國哲學史

朝鮮思想史

宋明理學與朝鮮陽明學研究

三、研究會報導

  由井上厚史教授所主導的共同研究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舉辦過三次小型的研究會,除日本國內學者外,也邀請韓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地學者參與。筆者很榮幸受邀參與討論,茲將所見報導如下。

  誠如研究計畫書所言,本研究計畫在進行過程中,希望提供東亞各國學者一個自由討論朝鮮儒教的平台。因而,具體的落實就在每年的研究會。研究會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每次邀請一位重量級學者作主題演講,接著就是與會學者發表論文或構想,進行深入的討論。研究會上使用三種語文:日文、韓文、中文;每篇論文也有上述三種語文的譯本。每位學者皆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本國語言,來表達思想,參與討論。就此而言,每篇論文討論的時間很長,也很詳盡。茲將三次研究會報導如下:

  第一次研究會於 2011 年 8 月 1 日至 2 日在島根縣立大學舉行,參與的學者共有十六位。本次研究會以報告東亞各國朝鮮儒教研究的現狀與問題點為主,可說是朝鮮儒教研究的回顧。有關日本的朝鮮儒教研究,分為戰前與戰後兩個階段。前者由權純哲教授報告,他詳盡地介紹幣原坦 (1870-1953)、高橋亨 (1877-1966)、松田甲 (1863-1945)、富永文一 (1891-1967)、田花為雄 (1896-?)、田方博 (1900-1973)、稻葉岩吉 (1876-1940)、藤塚鄰 (1879-1948)、石井壽夫 (1915-1991) 等學者的朝鮮研究重點與成果。後者由井上厚史教授報告,特別以阿部吉雄與高橋進為中心來反思。在韓國的朝鮮儒教研究方面,由邊英浩教授報告朝鮮的性理學研究,而中純夫教授則報告韓國的陽明學研究現狀。中國大陸的朝鮮儒教研究,由李甦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介紹;香港方面,由黃敏浩教授簡介。至於臺灣的朝鮮儒教研究部分,則由筆者以〈中文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一文,詳加討論。如此一來,大家對於東亞各國的朝鮮儒教研究現況與關注議題,都有完整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與會學者再進一步凝聚共識,決定日後的研究主題與進程。如在研究對象上,特別關注「同時代性」的比較(中國的明、清時代,韓國的朝鮮時代,日本的江戶時代)。在分析視角上,對於「儒教與現代化」、「儒教傳統的繼承與變容」多所關切。而對朝鮮儒教的研究,不能侷限於朱子學,還需涉及陽明學,以及朝鮮的實學、日本的古學等;也需關注儒教在現代化之際,如何與西洋思想對抗和對話。總之,此次研究會,經過兩天的討論,已經達到凝聚研究共識的目標。

  第二次研究會於 2012 年 8 月 29日至 30 日在弘前大學舉行,參與的學者共有十九位。本次研究會的議題,以「朝鮮的建國理念」為主。在研究計畫成員外,本研究計畫另邀日本上智大學的山內弘一教授以〈日本的朝鮮儒教研究〉做主題演講,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伊東貴之教授也主講〈明清交替與王權論——在東亞視野中考察〉。兩位學者為實力派學者,其立論皆給予與會者諸多啟發。另外,東京大學韓國朝鮮文化研究室的木村拓博士發表〈朝鮮王朝的對明事大——自任為「華」的「侯國」〉,國士館大學吉原裕一教授報告〈江戶幕府的建國神話〉。來自韓國靈山大學的夫南哲發表〈朝鮮建國期的儒教與政治〉、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張東宇教授發表〈朝鮮的《朱子家禮》研究〉、李元澤教發表〈17 世紀朝鮮的服制禮訟及其含意〉。藉由此次研究會討論,與會學者對於朝鮮儒教所形成的政治、社會、文化等背景,及其與東亞諸國的關聯,有較為完整的認識與理解。

  第三次研究會於 2013 年 1 月 25日至 26 日在愛媛大學舉行,參與的學者共有十七位。本次研究會的議題,著重在「朝鮮前期的儒教思想」與「東亞儒學中朝鮮性理學的特徴」。此次研究會因為已經進入朝鮮儒教思想的內容討論,故邀請李明輝教授發表主題演講:〈東亞視域中的韓國儒學研究之我見〉。李教授從中國哲學、西方康德哲學與現象學、韓國哲學等三方面的比較來看待朝鮮性理學,使韓國哲學的議題,更具有哲學的深度與普遍性。事實上,從比較的視角來研究朝鮮儒學,與會學者都有共鳴與共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會對於朝鮮性理學的探究,特別集中在「敬」的關注。如東京女子大學板東洋介教授所發表的〈近世日本的「敬」説之受容與展開〉、井上厚史教授所發表的〈朱子後學的「敬」説之系譜學〉、邊英浩所發表的〈李栗谷對「敬」的解釋〉等文,都集中在朱子學「敬」思想在東亞的解釋。不論朝鮮的兩大儒者李退溪或李栗谷,還是日本的山崎闇齋,都對朱子所講的「敬」有深入的闡釋與實踐,甚至上升至宗教的層面。換言之,朱子的「敬」,若從東亞的視域來看,有其共相與殊相,是值得繼續關注的議題。其次,本次研究會,也關注日本儒者如何看待朝鮮性理學,如高熙卓教授所發表的〈從日本看到的朝鮮朱子學〉、臺灣淡江大學田世民教授所發表的〈近世日本的「禮」之受容〉,這兩篇論文都涉及朝鮮性理學與江戶時代儒學的相互交涉問題,亦即從日本江戶時代儒者所觀看的朝鮮朱子學,其評論與吸收的重點都不同。而且,朝鮮朱子學者對「敬」的闡釋與實踐,中國朱子學對「禮」的詮釋,也影響到日本江戶時代對於「禮」的受容。論及從朝鮮性理學的特徵時,本研究計畫邀請廈門大學名譽教授高令印先生發表〈朱子和李退溪〉、朱人求教授發表〈真德秀《心經》與朝鮮儒學〉、武夷學院張品端教授發表〈朱子學向朝鮮的傳播〉。在參與討論之際,筆者認為,朝鮮性理學自李退溪以降,對於《心經》與「敬」多所關注,陽明學者鄭霞谷、實學者丁茶山亦然,此脈絡實有可探究之處。此外,邢東風教授發表〈《太極圖説》與佛教〉,對於宋明理學與佛教的關係,提出獨到的見解。

四、結語

  筆者有機會深入參與日本井上厚史教授所主導的共同研究計畫,深有所感。如上所述,「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是為期五年的跨國研究計畫。每次研究會,每篇論文討論的時間都很長,事先都須非常辛苦地準備中文、日文、韓文三種譯本,讓與會學者可以充分討論,實質交流。前四年的研究會,每年舉辦一至二次研究會,也有一定的議題;直至最後一年,才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如此一來,參與的學者,能建立長期的互動與交流,逐步深入理解,成為一個開放而資源共享的東亞儒學平台。然而,在臺灣學界,限於經費無法靈活運用,呈現學術研究的管道之一,就是不斷地舉辦研討會,發表與討論的時間多以二十至三十分鐘為度。其結果,每位學者幾乎有開不完的研討會,即使討論,也來去匆匆。筆者認為,對於人文學科的研究評價,若僅停留在量化的效率,或是形式化的機制,則研究成果的累積有限。日本跨國研究計畫「慢工出細活」的推動方式,實可提供臺灣學界省思。

[1]臺灣與中國大陸學界多用「韓國儒學」,日本與韓國多用「韓國儒教」,用語有別,但指涉內容大抵相同。韓國儒學以朝鮮時代為主幹,故研究多集中在「朝鮮儒教」(朝鮮儒學)。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