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4 月 28 日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工作坊」活動紀要

  本次「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討論會於 101 年 4 月 28 日(六)下午 2 時,假師大國文系特別教室舉行,發表人為唐經欽(聖母專校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與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共十六人出席。

  唐經欽教授的論文題為〈王覺一「三教合一」思想之探討〉,內容摘要如下:

  自明、清以來,民間宗教家承心性論會通之傳統外,更從工夫論視角強調實證本體工夫,方得真切體貼三教之合一,且民間宗教自明迄清已蓬勃發展,無生老母及末劫救世觀普存於以渡眾歸根之民間宗教家思想體系,王覺一身處此際,創「末後一著教」,明確倡導「三教合一」,其以「無生老母」為宇宙之主宰與根源,此為承繼最早出現於羅祖教寶卷中,且是明末清初以來民間宗教所崇拜信仰之核心,並以劫變及末世觀念形成其救世宗教思想,產生深遠影響力。而王覺一思想體系兼攝三教,對三教從本質上加以肯定,而三教聖人之道,或超氣、象歸理,或寓至理於氣、象,皆不離根源用心,而其教原無異於道,然末流執囿氣、象,自以為是,淪為末端紛爭,實悖聖人原旨,故王覺一指出超氣、象返理,方得再入聖域,此三教合一、同歸於理之義。而其三教合一思想除受傳統思潮影響外,實不離宇宙論架構,以及三教心性論及證體工夫之同,故本次報告之論文擬先針對先於王覺一之三教合一思潮作歷史省察,再論其義理基礎之宇宙論,並以心性論及工夫論之視角省察王覺一三教合一思想之意涵。

  本次報告中,與會學者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其中,有學者對王覺一三教合一思想之立論根據及思想體系提出質疑,報告者解釋主三教合一思想家以本體之同為基本預設,而此本體為各教未分前之道。就人而言,甚至可追溯至父母未生前本體之一,故此本體之同並非三教分疏教相後之義,而王覺一思想體系則依此義,加上其獨創之宇宙論形成;亦有學者認為此種思想可能落於形式之同,報告者解釋其思想仍以本體之同為基石,發展出實證工夫,雖有分疏不足之病,但仍非僅限形式義或作用義之同;又有學者提出是否可用圓教之觀點來看待三教或萬教? 報告者也認為如牟宗三先生以無限心來形容各教相同根源之見解,很值得參考。總之,此次讀書會中,與會學者和報告者藉各層面觀點之熱烈討論,應皆有所得。

  蔡家和教授的論文是〈王龍溪的儒佛會通策略之探討〉。作者對於王龍溪合會儒佛的方式,做一說明,而於最後做出一反省與判斷,看其合會之詮釋是否成功。龍溪的合會方式,主要是以良知統三教而合會儒、佛,然而良知是實事實理,有本質之善時,就難以與佛學互相融合,於是龍溪改以良知虛寂性,而與佛學做融攝。而良知是無善又是至善,此是龍溪的合會方式,只說良知如孟子所言至善乃不足,又要說到無善。然無善又如何是至善呢?其內容是,良知依於性善,但卻不執著於善,故能與佛學相通。除了以良知之虛寂統攝佛學外,有時亦是學了佛學的優點,如空、如虛,如無、不二等等概念,在此一方面,表面看似龍溪站在儒家的立場,以良知合會儒、佛,然而其良知的定義,其實已經加入了佛學的元素,故吾人認為,龍溪的學術工作,便是以儒學的觀點,吸收佛學的好處,進而合會通之。然這合會是一種策略方法,若以先秦儒學原意視之,龍溪以虛無等言良知,非先秦儒家之本意。

  與會學者有人認為,龍溪雖非先秦原意,但還是可以以儒學視之,其承繼陽明學是自己體悟之學,亦不完全離開儒學脈絡。亦有與會學者認為,儒家不一定不能談頓悟之學,如「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可以有頓悟之面向。而會中討論,龍溪學的悟,是否只是修的開始,還是體仁之完成,即其悟是否涵修,還是不包括之。又有與會學者認為,孟子談性善,是否可以談無善無惡呢?其認為孟子言善有兩種,一種是相對於惡的善,一種是絕對的善。然這種講法是否有根據,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若以王龍溪的詮釋,則孟子的善可以有兩種,若以黃宗羲等人的見解,則只有性善,無所謂的相對善與絕對善之區分。

  





回頁首

回到第三十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