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晟博士演講「天德格.地德格:地方視野下的藏族宗派發展與政治」紀要

 
講題: 天德格.地德格:地方視野下的藏族宗派發展與政治
主講人: 張昆晟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與談人: 黃奕彥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講師、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師)
時間: 2021 年 4 月 29 日(四)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 綜合院館南棟 270312 教室
撰寫人: 黃馨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張昆晟博士演講「天德格.地德格:地方視野下的藏族宗派發展與政治」紀要
 

  此次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舉辦的歐陽無畏先生紀念講座第六講之講者為張昆晟博士。張博士的研究專長涉及藏族宗教與歷史相關之議題,其博士論文以康區的德格王國(十七世紀中至 1951 年)發展史為核心議題,同時參考漢文及藏文史料,藉由多語言文獻的交叉驗證,梳理出更為立體的德格王國之樣貌。本次演講是立基於博士論文的研究,簡介德格政權作為一個藏區地方勢力的歷史發展及其與當地盛行宗派的關係。同時,張博士以德格為例,提出「教政共生」的概念,反思過去學者們對吐蕃或藏人的政治和宗教菁英的研究過於偏重「政教合一」制度現象的論述。

  本次演講有兩大主題,分別是德格的歷史發展以及德格的政教菁英。過去德格王國所處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國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其面積約 5.2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甘孜州的 35%。若從藏人對於藏地的區分來看,德格則是位於「多康」一帶,意即當代藏區概念底下的「康區」。張博士接著解釋為何將德格視為一個王國。從漢文和藏文的文獻來看,德格雖被稱作康區四大土司之一,但德格擁有自己完整的行政官僚系統、軍事系統、欽差系統、獨立稅賦與繇役(烏拉),基本上是多康地帶的文化中心,且不隸屬於西藏政權。張博士提及自己在現今德格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時的經驗,發現時至今日,「德格認同」依然存在於當地群體中,並沒有隨著德格王國的滅亡而消失。

  論及德格家族的歷史發展,張博士參考了諸多不同時期的藏文文獻。例如:十一世紀的《曲丁巴傳》、十八世紀的《甘珠爾大藏經目錄》、《丹珠爾大藏經目錄》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十九世紀的《德格王統記》。十三世紀以前的德格家族,即其家族的第一代至第二十七代,基本上屬於口述史時期。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德格家族開始與薩迦派建立關係,到三十五代時遷居龔埡(位於今日的四川省德格縣一帶),定居龔埡成為德格家族向外擴張、鞏固統治的開端。十八世紀中葉時,德格家族歸附清廷,與西藏地區政權也維持友好關係,奠定了其文教良好的發展。與此同時,德格王國積極向外擴張,其政治版圖在此階段達到巔峰;但約莫在之後的三十年內,其王權就開始逐漸下降。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期,德格王國統治家族的政治權力開始衰退,同時也被邊緣化。至十九世紀中葉時,在康區的南方出現來自「瞻對」的勢力,此勢力後來幾乎遍及整個康區,德格地區也包含在其中。此階段的德格王已經無法掌握實權。爾後,因清廷介入,瞻對甚至也被歸於西藏甘丹頗章政權,拉薩的勢力因而得以進入德格地區。

  德格家族史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王權繼承原則經歷了從「出家法王」到「俗家法王」的轉變。「法王」是指以佛教的教化作為治理國家方針的統治者。張博士指出,所謂的德格「王朝」,即是從其家族開始自稱「法王」的階段開始,時間大約是在西元 1640 年左右。根據《德格王統記》的記載:「復次除非無有昆仲時,唯出家者方能繼法座。」顯示德格家族的繼承原則是出家人才能繼承德格王位,但出家人不會有後嗣,所以為了要使王權得以在同一家族裡繼續傳承,德格家族會在旁系中選出繼任之人。但這樣的繼承原則傳承三代至五代左右後,就會出現連旁系也無男丁可以傳承王位的情形。因此後來的繼承原則作了修改,變成「在家俗人」亦可以繼承法王。所以「出家法王」的繼承原則基本上在十八世紀初、德格王國歸附清朝的同時就結束了。

  第二個特點是在俗家法王的概念下,王權不會傳給其兄弟的孩子(旁系),所以出現了權力集中於單一支系的情況。過去,「出家法王」的繼承原則會造成權力分散於家族各支系的狀態;但「俗家法王」的出現造就了王權的集中,同時也引起更多的家族內部紛爭。此外,德格家族的法王傳承,還曾出現兩位女性法王。在《德格王統記》中,並沒有明確地指出這兩位法王的性別,而是採用較隱晦的方式提及,將女法王的性別形象弱化。然而,在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則清楚提到其繼承者的性別,只是清朝將其統治者稱為德格女「土司」,而非德格女「法王」。這兩位女法王出現的時間約在西元 1750 年至 1770 年、1790 年至 1814 年左右,兩人在位期間長達近五十年,意即德格王國從興盛到衰弱的期間,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女法王治理之下。

  此後,德格王朝衰弱的原因與權臣架空法王權力有關。德格家族因男丁薄弱,易受權臣的操弄,造成家族分裂,家臣被權臣取代,王權因清廷的介入而走向告終。

  第三個特點在於德格的外交政策。德格夾在西藏與清朝兩大政權之間,因而發展出相對應的外交政策。其對清廷採取「恭順」態度/策略,例如出兵協助清廷攻打大小金川土司。對西藏甘丹頗章政權則並非一般所想像的隸屬關係,而是一種「熬茶供施」的關係。所謂「供施」獻禮是建立在德格王族和達賴喇嘛家族之間的姻親關係之上。十八世紀初期,第一任俗家法王丹巴澤仁與七世達賴喇嘛的家族進行聯姻。因此,德格法王每年會派代表到拉薩與當地貴族互動,德格王族也會向達賴喇嘛獻禮。這種供施關係也是清廷與西藏政權建立關係網絡的方式。

  第四個特點是薩迦派乃德格地區一帶最盛行的宗派。德格家族本就信仰薩迦派,在元朝結束後,薩迦派在西藏地區的勢力衰減,但從十七世紀中後開始向德格地區傳播。德格王朝不斷邀請西藏地區的薩迦派高僧到德格地區寺廟擔任住持,將薩迦派的教法完整的傳承到德格地區,最後甚至培養出德格地區的宗教菁英,將薩迦派再回傳到西藏地區。薩迦派的輸入約莫在十八世紀中期完成,其「宗教神聖性」的論述成為德格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之一。德格王權神聖性的論述有兩個來源:家族的共祖以及教義(例如:轉世化身制度、伏藏法門)。德格王族透過這兩個論述強化其不同於俗民的形象,藉此鞏固在德格地區的統治合法性。

  最後張博士討論德格王國的王權和教權之間的關係。德格的統治並非是「政教合一」制度,因為在「出家法王」向「俗家法王」的過渡階段裡,政權與教權就已經被割裂開來。此外,前者雖然是出家人,但並不屬於宗教界的上層人士,而後者更不是宗教人物,雖被稱作法王,卻不具備任何的宗教性。然而,德格地區的王權與教權之間,卻透過強調師徒、供施、法脈(即「同宗派」)的關係,建立起當地政治與宗教菁英之間的網絡。張博士認為從德格宗教與政治之間分立的關係來看,德格的政教關係應屬於「教政共生」,而非政教合一。他強調政教同時並存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有可能是對立、緊張或是和諧的關係。

  與談人政大民族系專聘藏語教師黃奕彥教授,從德格地區與其他藏區發展上的相似性進行延伸討論。黃教授舉例,正如德格王國受和碩特固始汗的支持與協助而壯大一樣,西藏甘丹頗章政權也是受蒙古勢力的扶持才得以建立。基本上,在廣義的藏區所成立的政權,儘管看似獨立,其實都受到外力的影響。因此,若從較大的視角看待各個地方政權的成立,黃教授認為張博士所提到的德格政權的特殊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藏區政權的共性。

  此外,他還補充「熬茶供施」在宗教上來說是一種對寺院的供養。在寺院大廳中請僧人喝茶、吃東西和給予禮金,以佛教的角度來說,受供養者的地位較高,供養者是基於尊重的態度支持受供養者。

  最後,黃教授也就張博士的觀點加以延伸。例如,宗教教義也常常被用於宗教政治詮釋。轉世制度往往會被寺院按照自身需求而加以利用,於是出現許多化身的情形,至於社會成員能否接受「多位化身」(編按:藏傳佛教中的化身觀念與宗教實踐,需另專文解釋)的說詞,端視權力核心的需求。


  (編按:本文照片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提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