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君教授演講「俄羅斯館藏中的晚清圖象」紀要

 
講題: 俄羅斯館藏中的晚清圖象
主講人: 楊玉君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時間: 2016 年 10 月 28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王莛(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楊玉君教授演講「俄羅斯館藏中的晚清圖象」紀要
 

  楊玉君教授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明清小說、民俗學及民間文學。此次演講以俄國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中所藏的中國晚清年畫為例,探討圖象母題、文化背景及未來推展方向。年畫收藏品遍及全球,楊教授此次談的是俄國漢學家阿理克 (Vasily Mikhailovich Alexeyev, 1881-1951) 的收藏品。阿理克在俄國是十分具影響力的漢學家,他的研究方向很廣,包括圖象、歷史、文學、文化等。這批年畫收藏品的特色在於筆記與年畫為同時代所作,記錄了當時對於年畫的解說。

  蘇聯時期,俄國將博物館中的文物、收藏品重新平均分配,造成阿理克的藏品被分到不同博物館中,不過此次合作的宗教歷史博物館中藏品主題明確,皆與宗教相關。博物館當時將畫放在庫房,筆記則收藏在檔案館,俄方因為熟悉漢語的人力不足,因此畫作與筆記一直分開兩處置放,未能有人予以整合研究。直到 2014 年,楊教授去俄國短期訪問三個月,才將解說筆記建立電子檔,並且將筆記與年畫內容一一配對,以便日後的研究探討。

  阿理克的年畫筆記,是他旅居北京時請他的漢文先生為他撰寫的畫面說明。筆記多依照不同主題分信封裝袋,少數直接謄寫在圖的背面,並無一定的系統及規律。上頭除了阿理克使用鉛筆(或鋼筆)的筆跡外,還有教他漢文的先生們的毛筆筆跡,大部分是阿理克詢問圖象象徵的含意,漢文老師解答於後的內容。筆記共有一千六百多條,其中五百多條講述年畫,目前已比對完五分之四的內容(此項工作仍在進行中),其餘條目記載有關匾額、廟宇、地方信仰等內容。

  楊教授表示,阿理克的漢文老師因受傳統古典文學教育,輕視民俗文化,或是個人知識侷限、認知角度不同,因此出現文不對題,或問答內容層次不同的現象。舉例而言,阿理克想詢問鳴鳳朝陽、雲景等圖象是否有太平祥瑞的意涵,先生卻開始談《論語》中的「鳳鳥不至」。又如端午厭勝所繪的《五毒符》,圖中描繪的蛤蟆背上長出一株植物,先生解釋為「有一枝桂花,取蟾宮折桂意」;但楊教授指出,在民間神話中,有一典故為蛤蟆活到一萬歲會長出靈芝草,因此圖中應是靈芝草。另有一圖是鍾馗抱著孩童把玩牡丹花,牡丹具有富貴的意象,因此漢文先生在筆記上寫下「同享富貴」;但楊教授認為,鍾馗為判官,抱著孩童,有「盼子」的含意。還有筆記中提到「鍾馗騎神虎」,經比對後發現,圖中鍾馗的坐騎耳朵下垂,應該是豺而非虎,因為老虎的耳朵是上揚的;而「豺」與「財」諧音,有富貴之意。

  進一步研究後發現,有些當時的通俗知識,藉由這些資料流傳至今。在筆記中,記載了蜈蚣很厲害就會長出翅膀的故事,是以前未曾聽聞的民俗典故;或是過去只有文字曾記載鍾馗圖若蓋上「靈寶縣印」的章,更有驅邪之效,能多賣一兩銀子,在這批資料中就能看到這樣的圖象。這些都是阿理克收藏年畫與解說筆記的珍貴之處。楊教授也談到,同樣物品因被不同風格的畫家呈現,精粗有別,藝術史學者此時若能具備民俗學知識,就能更加正確的解讀圖畫內容。

  接著,楊教授展示從俄國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中翻拍的年畫圖象,並指出圖象中蘊含的許多細節。例如有一圖為財神抱著一籃珠寶,籃中的銀錠表面有波紋及泡泡。楊教授解釋,這是因為在鑄銀錠的過程,液體灌到鑄模中,由外而內冷卻,表面形成波紋,而在等待冷卻的過程空氣逐漸釋放,形成泡泡。波紋與泡泡是成色佳的銀子才會出現的特性,當時的年畫畫家很精確的了解這些物品的特性,並將細節繪製出來。

  因俄國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偏向宗教性質,楊教授為配合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範疇,特地又展示了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的藏品供大家欣賞。值得留意的是,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在 17 世紀末遭遇的一場大火,造成藏品損壞,為了補充藏品,因此當 17 世紀清朝康熙年間,俄國派東正教宣教團到中國的同時,也請宣教團蒐集、訂做作品以充實館藏。其中有一幅訂製畫,內容為官府衙門各單位的地形圖,圖片下方空白處編號並加上「衙門」、「監獄」、「送報的」、「偷菸盒包的小利」等解說。另外,楊教授特別介紹一位畫家鮑士鐸,他畫了一系列中國皇家貴族的生活景象,以透視法將建築、背景畫得非常細膩,有大清國皇帝祭壇廟、大清國皇帝閱兵、大清國皇帝出入儀制等主題,猜測是俄國皇室欲窺探中國皇室的生活,因此訂製了這一系列的年畫。然而鮑士鐸究竟是誰,又是為何訂製這些圖,是目前持續探討的問題,楊教授也期望能集結不同領域的學者一起研究。

  演講結束後,在場學者討論與提問踴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賴惠敏教授建議,中俄貿易歷史長久,可從這些版畫中收集、整理相關的民間知識及背景資料。此外與會學者的提問主要為:鮑士鐸透過何種關係訂製圖?有沒有考察、戰略的目的?是否留有文書紀錄?後來訂製的圖象上是否有註記或目錄?針對上述問題,楊教授略作回應,指出訂製中國皇室系列的畫作,是因為要與當時博物館受損的藏品主題相同,並非出於考察或戰略的考量;至於訂製畫作者是宣教團而非宮廷,因此可能無正式的文書紀錄,不過這批藏品有俄文目錄,需透過俄方調閱。最後,呂妙芬所長再次感謝楊教授今日帶來的這場精彩演講,也期待學界能就整理出的這批藏品,延伸出更多跨領域的研究。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