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井直美教授講演「吳門寶翰樓初探」紀要
|
|
2012 年 9 月 25 日下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邀請笠井直美教授分享其對明清書肆吳門寶翰樓的研究成果。笠井教授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國際開發研究科研究員,對白話小說《水滸傳》的版本及忠義觀有深入的研究。在本次針對寶翰樓的研究中,笠井教授對各種目錄、書目中所記載由寶翰樓參與出版的一百一十四種書籍,皆曾儘量親自目驗,其治學的專注與用心可見一斑。
由現存版本資訊可知,吳門寶翰樓也稱作吳郡寶翰樓、金閶寶翰樓,除了蘇州,也在揚州(維揚寶翰樓)、廣州(禪山寶翰樓)開業,其經營期間始自明萬曆十五年 (1587),一直延續至清咸豐三年 (1853),相當長壽。
其間,發生於康熙五十年 (1711) 的文字獄「南山案」,此乃深入探究吳門寶翰樓實況的關鍵事件,如鑑定吳門寶翰樓主人的諸多證據,正是一些與南山案相關的記錄、書信和奏疏。有關吳門寶翰樓主人的身分向來有尤雲鶚與沈明玉兩種說法。笠井教授在比較了尤氏說與沈氏說兩方資料後,發現支持尤氏說的資料中,並未明確指稱尤氏為吳門寶翰樓主人,不過從支持沈氏說的證據中,則可明顯看出沈氏與吳門寶翰樓主人身分間的聯繫,因此笠井教授主張,康熙後期的吳門寶翰樓主人為沈明玉。
就出版走向而言,南山案爆發前,吳門寶翰樓出版的書籍多屬「四部」,即經、史、子、集這類笠井教授稱為較「高檔」的出版品,其目的可能在爭取士人階級的讀者。此外,參與其中的著者、編者、作序跋者及參閱者,亦不乏親近復社及曾參與反清復明之士,或明朝遺民;起用這些人執筆,可能反映了當時流行於江南上層出版界的風氣。然而,隨著沈明玉在南山案後遭到拘提,寶翰樓不僅大幅改變了出版方向,轉向科舉參考書、啟蒙書、白話小說等商業性較高、版刻精細程度略遜的、較「低檔」的出版品,甚至部分書籍還需經過政治淨化的「加工」程序才能上市。以顧有孝 (1619-1689) 所輯《唐詩英華》為例,在原先的版本中,各卷目首參輯者中有多人曾參加抗清活動,甚至涉入康熙二年 (1663) 莊廷鑨明史案,對此,吳門寶翰樓特地將其中十二位「有問題」者的姓名加以剜改,替換成較不敏感的名字,才重新讓此書刊行面世。
親自目驗諸書後,笠井教授也發現,吳門寶翰樓為了降低出版成本所採用的幾種刊印策略包括:以其他書肆刊刻的版木印行、使用較為廉價的鏤版印行,以及接受作者或捐貲者自費刊行等。例如寶翰樓後印本《唐詩英華》與寧遠堂原刊本的內文版式行款幾無差別,就是使用其他書肆版木的一個例子。但即便自行刊刻,吳門寶翰樓的鏤版水平在當代的評價亦不高,例如何焯 (1661-1722) 曾於《義門先生集》中表示,寶翰樓的刻書水平「如盲詞唱本」(但亦不失為他出書的後補選擇之一)。此一意見可視為清初讀書人對吳門寶翰樓評價的一個側面。
最後,笠井教授指出,在明末至清代的江南書肆中,吳門寶翰樓的活動情形、採取的出版策略在當時並不罕見;換言之,吳門寶翰樓可以說是明清時期書肆的一個典型個案。
發表後,陳熙遠教授對寧遠堂的所在地及經營者提出疑問。笠井教授基於《唐詩英華》序文的署名,認為寧遠堂的經營者可能為顧有孝,至於其所在地則未見相關資料記載。陳教授進一步回應,認為顧有孝及其友人的經濟狀況並不足以支持書肆的經營,對此實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而針對「高檔」與「低檔」出版品區分標準為何的提問,笠井教授表示,在其區分中,內容上可被納入四部者皆屬「高檔」,其他則是依據版式行款及字體刊刻或插圖的精粗、美觀來做分別。例如以刊印品質而言,白話小說《忠義水滸全傳》較為細緻,《繡像綠牡丹全傳》就較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