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宰賓教授演講「朝鮮正祖與宮中繪畫:一位以畫治國的文藝君主」紀要

 
講題: 朝鮮正祖與宮中繪畫:一位以畫治國的文藝君主
主講人: 劉宰賓教授(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史系)
主持人: 賴毓芝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4 年 4 月 15 日(一)下午 14:00 至 16:00
地點: 視訊會議
撰寫人: 唐寧(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劉宰賓教授演講「朝鮮正祖與宮中繪畫:一位以畫治國的文藝君主」紀要
 

  本場演講為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星期一讀書日」新書演講系列之一。劉宰賓教授為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史系助理教授,曾於 2012 至 2014 年間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並於 2016 年取得首爾大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為〈正祖代宮中繪畫연구(正祖代宮中繪畫研究)〉。本次演講,劉宰賓教授介紹了她的新書《(朝鮮)正祖與宮中繪畫:一位以畫治國的文藝君主》(정조와 궁중회화 : 문예군주 정조, 그림으로 나라를 다스리다,韓文寫作),並著重討論了其中的幾個章節。

  作為背景,劉教授介紹道,在朝鮮王朝 (1392-1897) 的漫長歷史中,正祖 (Jeonjo) 實際在位的時間只有 24 年 (1776-1800),但他在韓國卻非常有名,亦是當代流行文化廣泛取材的對象,被稱為朝鮮王朝最後的黃金時代。在繪畫史上,正祖亦有著相當的重要性。第一章〈正祖時期宮廷畫院制度的變遷〉主要關注畫院的制度沿革。在朝鮮王朝前半期,圖畫署基本上與儒家尊「文」抑「術」的文人文化息息相關,其行政運作由非從事繪畫工作的文人官僚執掌,此情況到正祖時期有了重大變革。1783 年,正祖由圖畫署中遴選出十位畫員,設為「差備待令畫員」並隸屬於昌德宮內的「奎章閣」(即皇家圖書館)。奎章閣除了藏書,同時還兼具國王的智庫功能,為正祖的大規模改革提供各種政策與手段。正祖創設差備待令畫員,目的是要奪回文官體系長久以來對畫員的控制權,令宮中畫員直接聽命於國王。雖然「差備」二字代表暫時由圖畫署抽選出的人員,但此制度仍延續至朝鮮王朝末期。

  劉教授在本次演講中,重點介紹書中的第二、三章。第二章〈御真與臣下肖像的製作〉主要討論帝王肖像「御真」的製作和使用禮儀。御真有專門的存放建築「真殿」,國王御真在製作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儀式,使得存放不同御真的真殿各有其獨特的裝飾與不同的儀典。因此,對御真收藏的建築與儀式環境的研究,可揭示御真的各種地位與功能。已經去世國王的御真平時是不能觀看的,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能夠參拜;在位國王的御真平時也會收藏起來,直到死後才能觀看。為了強化在位國王不受祭祀御真在視覺上的影響力,正祖設立了一個「奉審儀」的儀式來對御真進行管理。此類管理分為兩類:「大奉審儀」每季舉辦一次,奎章閣包括歷任和時任的所有閣臣都要參與,儀式也最隆重,不但有祭掃,還有焚香、奏樂等;規模較小的「奉審儀」每隔五天舉辦一次,僅需時任閣臣參與,儀式也相對簡單。只有在這些場合,且按照一定的程序,朝臣才可以以恰當的方式看到御真。

  第三章〈通過事跡圖對王室行蹤的歷史化〉主要討論一套名為《越中圖》的冊頁。越中指的是寧越地區,乃是端宗(1452-1455 在位)的流放地。端宗 (1441-1457) 即位時不過十一歲,不久其叔父首陽大君(即日後的世祖,1455-1468 在位)於 1453 年發動政變,是為「癸酉靖難」。此後端宗被迫禪讓予首陽大君,並遭幽禁於江原道的寧越。1457年,在遭流放僅四個月後,端宗再被貶為庶人,隨即遭殺害。端宗及其臣子的平反,是在約兩百年後的肅宗(1674-1720 在位)時期。端宗的王位被追復,其墳墓亦被賜名為「莊陵」。

  肅宗對端宗的平反行動並不重在回溯端宗與世祖之間的權力鬥爭,轉而聚焦於端宗及其忠誠追隨者的悲壯敘事,從而將端宗追隨者的叛徒身分翻轉為忠臣,進以褒揚他們的忠心。為此,肅宗也重整了端宗的莊陵,並為其追隨者修建「彰節祠」。後繼的英祖(1724-1776 在位)延續了肅宗的平反計畫,他修建了「愍忠祠」,以紀念在「癸酉靖難」犧牲的普通人等,也在流放地立碑以紀念。繼任的正祖,則進一步擴展了這個平反計畫,他組織編纂了《莊陵史補》,並重建了當年端宗被下毒致死的「觀風軒」與「梅竹樓」,不過由於端宗曾自比籠中鳥子規,正祖就將這棟建築改名為「子規樓」。劉教授認為,肅宗—英祖—正祖的這種承繼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用同時期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承繼來做類比。有了這些背景知識,《越中圖》就比較好理解了。該套冊頁內有八開,分別為〈莊陵〉、〈清冷浦〉、〈觀風軒〉、〈子規樓〉、〈彰節祠〉、〈愍忠祠〉、〈府治圖〉、〈寧越全圖〉,第一到第四開為端宗的遺跡,第五、六開為紀念事件中的其他人等,而第七、八開則是關於寧越地區的地理狀況,是一套銘紀三代國王對端宗平反的富於政治歷史意涵的地理圖冊。經由史蹟修復工程,正祖不僅完成了先王的王室事業,還突出臣民的忠誠意識。通過《越中圖》,觀眾可以具體地看到正祖的各項工程,正祖進而以此增強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第四章〈通過宮中契屏加強世子的地位〉的研究對象,是幾件與正祖的長子文孝世子 (1782-1786) 有關的宮中契屏。描繪宮中儀式的紀錄畫通常會被製作成數份摹本,分發給共同出席儀式的人員以表紀念與榮譽,而此種有分送過程的繪畫,被視為是高麗與朝鮮時代文人「契會圖」傳統的延伸。文孝世子在世短短五年,但當時製作契屏卻非常頻繁,每年一製甚至一年兩製,在各種儀式場合大量使用,此舉意在加強世子的地位。而且,契屏上還有羅列當時參與此類儀式的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列表(稱為「座目」),以此進一步確認這些受畫人對世子的忠誠。

  第五章〈通過〈華城陵幸圖屏〉呈現華城巡幸的視覺化〉關注一套屏風畫。華城隆陵是正祖父親思悼世子(正祖為英祖之孫,而正祖父親遭英祖廢為庶人並賜死)的陵寢所在,也是朝鮮王朝的第二首都。1795 年(正祖 19 年),正祖為紀念母親洪氏 60 歲生日,亦是正祖本人即位 20 週年,在當地舉行了大典。〈華城陵幸圖〉為正祖涉足宮中繪畫製作的案例中,規模最壯觀的八扇屏風畫,上繪正祖前往華城的不同場景:(一)華城聖廟展拜圖、(二)南軒放榜圖、(三)奉壽堂進饌圖、(四)洛南軒養老圖、(五)西將臺夜操圖、(六)得中亭御射圖、(七)還御行列圖、(八)漢江舟橋還御圖。這八扇屏風不僅擁有記錄特殊活動的功能,其中所記錄的每個事件更傳達著以儒治國的理念,如孝悌具現、文武振興以及萬民和親等的理想狀態。

  演講結束後,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涉及的議題包括清宮與朝鮮宮廷之間的關聯、朝鮮宮廷中屏風的流行、不同形制作品的製作意圖及觀看效果上的差異、藝術生產上可能的歐洲影響等等。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