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風雅領袖王兗州在東亞」學術座談會報導

 
時間: 2022 年 8 月 20 日(六)上午 8:30 至下午 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會議
撰寫人: 曾詩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晚明風雅領袖王兗州在東亞」學術座談會報導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與中研院「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於 8 月 20 日假近史所檔案館舉辦「王弇州在東亞」學術座談會,會上邀請鄭利華、孫衛國兩位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以及多位學者以「王世貞」為核心主題,發表學術心得。

  會議伊始,由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中研院近史所呂妙芬教授,及中研院「東亞計畫」主持人、文哲所廖肇亨教授,介紹當日的主講人和與會學者,並說明此次座談會之緣起,與今年十月份國立故宮博物院「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大展之關係,期待學界透過此次座談會能對王世貞建立全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鄭利華教授(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講 題:王世貞與七子派詩學的調協及變向

  鄭利華教授以王世貞復古詩學作為主題,指出王世貞作為後七子的核心人物,除了繼承李夢陽 (1472-1530) 與何景明 (1483-1521)的詩學觀點之外,也提出不同主張。首先是「『模擬之妙』:趨向法度自然運用的藝術之境」,王世貞重視模擬的技巧漸進自然,「強調琢磨工夫與自然表現的正面聯繫」。其次,王世貞的復古詩學試圖建構周密而嚴飭詩法的體制,使模擬性質不再僅落於「言」的層面,而是更為豐富、因人而異的「法」的層面。就王世貞對古代詩歌如詩三百、古詩十九首等作法的評論,皆可為證。其三,是精雅意識與理性化審美範式的建立,鄭教授認為王世貞的詩學系統整體呈現精工、雅飭的取向,與李、何有所不同。以「雅」為例,王世貞主要從情感表現、節制性、道德義理層面談「雅」,李、何所論則是一種相對於淺俗的「雅」。總結而論,鄭教授認為王世貞與李、何等人存在著具體的差異,並與傳統詩學的理性精神有著內在聯繫。

第一場

主持人: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發表人:林宜蓉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講 題:王世貞與晚明任誕士風
發表人:賀晏然教授(東南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講 題:王世貞與晚明文人道教的展開
與談人: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賴思妤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林宜蓉教授主要關注「王世貞與晚明任誕士風」,藉由審視對於王世貞有深遠影響的楊繼盛案、父親下獄等事件,與此時期撰寫的核心文獻《藝苑巵言》,考察王世貞的生命經歷,及其如何與落魄才子狂士同情共感,改變原本較為典雅華麗的復古文風,轉向「與人格合轍的自我書寫」,並影響後來錢遷益《列朝詩集小傳》等史料筆記及擬世說體的書寫,帶領晚明風尚。

  賀晏然教授則提出「文人道教」一說,作為探究晚明文士宗教信仰的有效概念,並以王世貞作為代表,探究其如何建立「文人道教」的範本。賀教授依序從文人道教的環境、特點、影響三方面切入。最終指出,「文人道教」脫離制度化道教,佛道趣味分離,並與文士生活合流,影響文人創作、地方文化的形塑等,而王世貞的道教活動也確實成為晚明文人道教的範本。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孫衛國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講 題:王世貞最重要的明史著述與明史研究

  孫衛國教授說明演講主題乃定位於「王世貞最重要的明史著述與明史研究」,而後從三個層面展開其內容。首先是王世貞明史著述的整理與說明,孫教授分成史料彙編與史料筆記類、史料考辨類、史書初稿類、晚年定稿之史學專著、他人編輯之史學專著等數種類型,並一一舉例說明。其次,孫教授從「王世貞未成明史」之角度切入探問,審視前人在此問題上的研究,並提出個人解釋——王世貞之所以未能完成一部明史,在於其「深致謙抑之意」,晚年心境使其「深知作史之難」。雖然王世貞並未完成明史的撰寫,但其明史研究的成果亦相當可觀,孫教授以此作為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說明王世貞明史研究的內涵、特點與成就。王世貞明史研究的內涵,包含明代政治制度史、宦官專權與宗藩膨脹問題的探討、政治與黨爭的研究、邊疆問題等。孫教授總結王世貞治明史的特點與成就,首先在於基本上把握住明朝的總體特點,並宣揚明朝正統地位且賦予以歷史定位;其次,抓住現實中的「大」問題,以史學實現經世思想;其三,展現出「成一家之言」的心態。

第二場

主持人:林桂如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藍弘岳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講 題:日本古文辭派眼中的王世貞
發表人:劉家幸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
講 題:王世貞《世說新語補》及其在日本的影響
與談人:林桂如教授
    陳威瑨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本場會議分別由藍弘岳教授、劉家幸教授從漢文化圈的角度,探討日本古文辭派對王世貞的定位,以及氏著《世說新語補》在日本的影響。關於「日本古文辭派眼中的王世貞」,藍教授認為從復古派在江戶後期的流行情形來看,雖然王世貞往往被放在李攀龍之下連帶提及,但其著作是日本古文辭派理解中國漢文學史、認識李攀龍的重要來源之一。藍教授進一步整理江戶時代編纂的王世貞相關著作,說明古文辭派中的重要學者如荻生徂徠、太宰春臺等人對王世貞的不同評價,並提出文學風尚流行的「氣運」問題,供大家省思。

  接著,劉教授從王世貞與《世說新語》的關係、《世說新語補》的版本與流傳、江戶時代的《世說》學現象、個案分析四個部分,探討王世貞《世說新語補》及其在日本的影響。整體來說,劉教授認為近世中、日對《世說》的閱讀,其流行的主體分別偏向王世貞《世說新語補》(明代中國)和《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江戶日本)。不過,因《世說新語補》而興起的世說體創作風潮,在中、日兩地都具有再現魏晉風華、展現雅俗兼容的時代特色。

第三場

主持人:胡曉真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林佳儀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講 題:《鳴鳳記》及其時代
發表人:何炎泉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講 題:為何是王世貞?故宮 111 年度特展的選題與策劃
與談人:胡曉真教授
    林麗江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林佳儀教授討論「《鳴鳳記》及其時代」,以《鳴鳳記》是否出自王世貞手筆之議題為引線展開。林教授先整理王世貞與《鳴鳳記》的關係,諸如傳世版本及其作者諸說、王世貞曲學著作的實際樣貌,之後分析《鳴鳳記》作者諸說的成因,舉出王世貞與《鳴鳳記》的關聯。接著林教授比對晚明時事與《鳴鳳記》書寫之人物,並擴及「時事劇」的概念。最後,分析《鳴鳳記》重要的情節橋段,復以崑劇〈嵩壽〉、〈吃茶〉選段為例,同與會學者共賞其演出丰采。

  何炎泉教授則藉由此次主題座談會,說明今年度 10 月故宮舉辦之王世貞特展的選題與策劃。何教授指出透過此次特展,將展現王世貞在晚明文化史上的重要影響力,使觀眾可一覽其一生的志業。展出的書畫文獻,將再現王世貞全方位的藝文史觀,令觀眾理解其獨到的眼光與鑑賞力,如王世貞對緙絲作偽的看法、「畫史五變」、「吳中三家」觀點的提出。另外,此次策展亦彰顯當時的階級品味與區域多重競爭的盛況,從中顯示出王世貞如何透過其收藏、評論,獲取當時文化品味的發言權,進而創造、主導文化風潮。

討論與綜合座談

主持人: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在綜合座談時間,討論人及與會學者也提出相關問題。如針對林宜蓉教授的發表,王鴻泰教授即就狂士的議題,提供一個外緣的視角,認為晚明落第才子所形塑的文化場域,不同於科舉出身、翰林經歷的士人。文士的戲曲、小說並非僅是單純的文藝創作,其豐富的「表演性」更兼具商業利益。而王世貞身居其中,結集、評論這些行為,達到一種「排行榜」的效用。林桂如教授則就劉家幸教授發表的《世說新語補》版本提出疑問,認為應先說明漢籍的版本與選擇,再對和刻本進行討論。另外,針對孫衛國教授的演講內容,亦有與會學者建議孫教授補充王世貞著史心態的轉變和與道教的關係。經過各場次的發表與提問後,本次座談會便在熱烈討論中畫下圓滿句點。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