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教授講演「的惺號?沉船打撈與歷史考訂」紀要

 
讲题: 「的惺號?沉船打撈與歷史考訂」
主讲人: 陳國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 陳玉美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时间: 2012 年 9 月 28 日(五)
地点: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七樓 703 室
撰写人: 王淑津(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陳國棟教授講演「的惺號?沉船打撈與歷史考訂」紀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考古學」討論會由該所副研究員陳玉美博士主持,邀請考古學、地質科學、歷史學、美術史學、民族學等不同領域學者演講,針對歷史考古學相關議題,進行跨領域的對話。討論會活動於 2011 年開始,每一至兩個月舉辦一回,陳國棟老師曾於 2011 年 3 月演講「海上貿易與物質文化的訊息:近代歷史上的貿易商品」,今年則探討與貿易活動息息相關的沉船專題,兩項研究對於臺灣方興未艾的歷史考古學研究均具啟發性的意義。

沉船資料與歷史考古學研究

  近年來,伴隨臺灣歷史考古學之發展,沉船資料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蓬勃發展的沉船研究、日本中世暨近世考古地層,以及中國墓葬等遺址資料已為學者考訂出人類活動物質空間的時間基準架構,成為臺灣考古學進行相關議題研究時的重要參考資源。沉船物質遺留除了古物等特例以外,一般而言由於船舶的沉沒年代距離物品生產之時間點較近,彷彿被凍結的時間切片,因此成為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定年依據。

  然而,水下考古資料獲取難度高,所花費的成本相較於其他人文學科亦高出許多,通常非個人獨力所能完成,必須仰賴跨學科知識與團隊合作才能勉力達致。就沉船資料的取得途徑與工作目標而言,這些團隊的性質至少可劃分為兩大極端,有以考古學研究與文化資產保護的學術人文為導向的,有以商業打撈拍賣之利益為取向的。較之於前者,後者經常欠缺嚴謹的考古程序,並且有意或無意地忽略歷史考訂工作。在此情況下,如何謹慎判斷並運用各項沉船資料,變成重要但困難的工作。

  例如亞洲學者經常引用的「哈察號」、「南京號」與「的惺號」等沉船資料,均是來自於著名的水下獵寶者 (treasure hunter) Michael Hatcher 所執行的商業打撈與拍賣成果。學者們雖然對其資料的歷史嚴謹度感到不安,卻又無法明確辨偽去訛。於此,陳國棟教授有關「的惺號」沉船的考訂研究,其最大的學術貢獻,正是以歷史學的技藝破解商業打撈公司的拍賣包裝手法,還原貼近歷史真實的沉船故事。

Tek Sing? Teek Seeun/「的惺」?「泰興」?「得順」

  1822年,一艘從中國廈門出航至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之中式帆船,在東南亞海域蘇門答臘島東南邦加島外 Gaspar 海峽 Belvedere 暗礁附近失事沉沒,其中一百九十多名遇難者被路過同海域、從事亞洲區間貿易的英國港腳船 (country ship) Indiana 號救起,並送往崑甸 (Pontianak),也因此罕見於中文記錄的沉船事件遂得以留蹤於西文文獻。

  為能抽絲剝繭地理出 Michael Hatcher 團隊「的惺號」沉船故事版本的虛與實,陳國棟教授重新判讀 Michael Hatcher 與其合夥人 Nigel Pickford 合著的 The Legacy of the Tek Sing 的惺: China’s Titanic, Its Legacy and Its Treasures (Cambridge: Granta Editions, 2000) 一書與同年的兩本拍賣圖錄:Tek Sing Treasures (Stuttgart: Stuttgarter Kunstauktionshaus Dr. Fritz Nagel, 2000),並且溯源兩人主要引用的參考文獻,即 James Horsburgh 有關此次船難事件的報導;另輔以追索 1820-1830 年代 Asiatic JournalThe Chinese Repository 中的相關記錄。陳教授的考訂指出:依據文獻記錄生還者口述之廈門方言,該船船名的英文拼音應做「Teek Seeun」而非「Tek Sing」;Michael Hatcher 等人刻意模糊,難免有逃避他人質疑沉船身分真偽性之嫌疑。倘若按照中國船的命名原則,稱之為「得順號」實較為適當,因為「的惺」兩字實在不是個說得通的中文用詞。此外,文獻記錄上僅稱這艘船由廈門出航,但 Hatcher 卻宣稱其為廣東船,意圖將沉船想當然耳地與鴉片走私問題相連結,藉訛造故事情節來提高出水文物在拍賣市場上的價值。陳教授檢證修訂此書之其他細節,尚包括文獻稱沉船成員共一千六百人,但打撈團隊則寫作一千八百人;又根據《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沉船噸位為八百至九百噸,雖與 Hatcher 所稱之一千噸算是接近,但仍有差異。

  陳教授更進一步檢視歷來發生於 Belvedere 暗礁的船難事件,結合海難情境模擬、水下埋藏沉積原理等線索,提示了沉船打撈出的大部分遺物均屬 1822 年沉船所有;但針對西洋玻璃器,年代相異的多艘沉船都有發現,可能風格延續年代較久的青花瓷偶等遺物,則不排除有混入其他沉船遺留之可能。甚至,被引述作為紀年證據之一、帶有道光二年 (1822) 紀年的石墓碑,雖然極可能是 Teek Seeun 號沉船所屬遺物,但也無法得到百分之百證實。最後,陳教授呼籲,唯有具備豐富的海域地理知識,並且進行各種資料的比對研判,才能對各種沉船打撈所發掘的訊息有比較正確的歷史認識。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