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雲 Cheng-yun Liu
|
現職: |
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學歷: |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博士
|
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4.4-1994.1),研究員(1994.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2010.10-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2004.11-2010.10)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1984-198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88-1990)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1993-1994)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2001.11-2004.10)
|
信箱: |
cyliu@asihp.net |
電話: |
02-2652-3112 |
|
檔案中的故事
這些年來,我主要利用檔案探討清代基層社會的問題,另外也稍許涉及一點制度方面的課題。 我之所以與檔案結緣,要回溯到大約三十年前,為了蒐集學位論文資料,我到故宮博物院的圖書館查檔案,沒有想到就此深陷其中,研究的課題都是以檔案為主要材料,還因此負責整理所裡的明清檔案多年;更沒有想到,2001年竟會被借調到故宮,管了三年檔案與善本古籍。臺灣兩個清代檔案的典藏機構,我因而都有幸參與工作。
我的基層社會研究是從會黨與教門開始,先後探討了嘓嚕、哥老會、金錢會與老理會。清代的會黨並不是革命團體,而是由社會邊緣人所組成的一種以異姓結拜為組織紐帶的互助組織,在地方政治上扮演了相當微妙的制衡角色。哥老會活動地區明顯與天地會不同,前者集中在都市地區,後者則以農村為主要活動地方。金錢會是在浙江平陽、瑞安二地活動的會黨組織。咸豐十一年的金錢會事件提供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觀察清代地方政治運作,尤其是地方士紳與官府以及會黨之間的互動關係。至於直隸省的老理會,它的成員以農民為主,可能以一個市集圈——固安縣的馬庄——為主要活動範圍。
我已忘記為了甚麼緣故,曾寫一篇論文,對清代蘇州府義莊的建置作了初步分析;發現家族活動並非像傳統所認定的只限於鄉村,而不見於城市。這可能是我唯一沒有利用到檔案的學術論文。另外,我也對雍正九年頒定的「衝、繁、疲、難」的職缺制度作了初步的探討,修正了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對「疲」字的誤解。
近十年來,由於負責整理所裡內閣大庫檔案的關係,嘗試利用檔案中的刑案資料,探討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問題。然而,在試過幾個題目,如夫妻關係、小販、旅店之後,我發現檔案中的案例固然吸引人,但要能夠利用這些例子說故事,還要先找到能串起這些例子的主題,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需要一條繩子才能串成一條亮麗的珠鍊。不過,這條貫珠之繩一時之間還不容易找到。在找到之前,我決定暫時從管理基層社會的制度面入手,希望還有機會把檔案中的案例串成一篇篇故事。
“Kuo-lu: A Sworn-brotherhood Organization in Szechwan,” Late Imperial China 6.1 (1985): 56-82.
〈清代的宗教結社──以直隸省老理會為例的個案研究〉,《食貨月刊》15.11/12 (1986):16-29。
〈湘軍與哥老會──試析哥老會的起源問題〉,《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頁389-400。
〈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 (1987):633-672。
〈哥老會的人際網路──光緒十七年李洪案例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 (1991):39-64。
〈清代會黨時空分佈初探〉,《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頁429-479。
〈「衝、繁、疲、難」──清代道府廳州縣等級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1 (1993):175-204。
〈《清史稿‧地理志》失載廳縣補遺〉,《大陸雜誌》87.4 (1993):1-3。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廳縣缺分繁簡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3 (1994):509-672。
〈金錢會與白布會──清代地方政治運作的一個剖面〉,《新史學》6.3 (1995):29-61。
〈清乾隆朝四川人口資料檢討:史語所藏《乾隆六十年分四川通省民數冊》的幾點觀察〉,《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301-327。
〈舊檔案、新材料──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新史學》9.3 (1998):135-160。
〈口供中的故事〉,《古今論衡》3 (1999):33-42。
〈內閣大庫檔案中的疾病與醫療史料〉,《古今論衡》4 (2000):124-133。
〈官給私帖與牙行應差──關於清代牙行的幾點觀察〉,《故宮學術季刊》21.2 (2003):107-123。
〈地圖小世界、世界大地圖──本院新近受贈古地圖簡介〉,《故宮文物月刊》22.6 (2004):4-21。
〈西方遇見東方──飯塚教授捐贈故宮古地圖暨康熙像等資料簡介〉,收入馮明珠主編,《經緯天下:飯塚教授捐贈古地圖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頁125-132。(據上文增補改訂)
〈城鄉的過客──檔案中所見的清代商販〉,收入李孝悌、王汎森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417-450。
劉錚雲、王健美,〈尋找大清「精微批文」〉,《古今論衡》16 (2007):77-92。
〈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6),頁373-421。
〈簡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臺灣史料彙編》〉,《古今論衡》23 (2011.12):179-19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by Philip A. Kuhn〉,《食貨月刊》6.1/2 (1976):67-71。
〈Protest and Crime in China: A Bibliography of Secret Associations, Popular Uprisings, Peasant Rebellions, by Ssu-yü Teng〉,《漢學研究通訊》1.4 (1982):189-190。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by Joseph W. Esherick〉,《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6 (1988):205-208。
〈評William T. 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漢學研究》28.4 (2010.12):37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