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2012-2013)

photo
嚴志雄 Lawrence C. H. Yim
現職: 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2006年6月迄今)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聘副教授(2008年9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2001年12月-2006年6月)
美國紐約大學亞太研究所訪問學人(2001年)
美國田納西大學現代外語系助教授(2000-2001年)
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研究課程中國語言文學講師(1997年9月-1999年12月)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助教(1992-1994年) 香港理工學院語言及翻譯系副講師(1989-1991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教(1986-1988年)
信箱: chyim@gate.sinica.edu.tw
   

長久以來,面對西方各種學術典範(或曰範式;paradigms)的衝擊,東方學者或多或少都懷有一種焦慮,徬徨於如何引進西學而又能維持東方學問的尊嚴與主體性。又或如近年在後現代主義種種思潮的影響下,文學研究者不得不正面回應文本所引發的,諸如權力、性別、身分、他者、社會、國族等等議題。文學研究朝多元的、開放的方向發展自然是可喜的現象。但同時,也有學者憂心忡忡,認為在一切「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去典律化」(decanonized) 之後,衆聲喧嘩,卻無異失序;文學研究者已不再重視文學內部規律、特徵的探討,而對中國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在也缺乏真知灼見。這確實是發人深省的觀點——吾生也有涯,學問的進路與方式的確是要謹慎選擇的。但東西方學術之間如何(或能不能)會通這個焦慮或緊張性在我個人而言是相對地微小的。我以「平常心」看待、接受、批判各種文化,對西方精彩的理論,我就研究課題所需、所允許審慎地架設起一個對話 (dialogue) 的平臺,以期激發異樣的思辯趣味,更深刻地體會、思考文本。對中國傳統中仍有生命力的觀念,我則理論性地把它們引渡至現代的批評語境來,使其恢復生機。

與各國同一研究領域的學者比較,我自信我的學術風格是頗有個人特色的。我一直努力嘗試把東西方的學術傳統內化到我自己的研究素質結構中去。我論述的理論、思辯模式可以說是比較接近西方的,對於論述方法的合理性 (legitimacy)、論述結構的邏輯性十分重視,步步為營。我相信一個深思熟慮的、恰當的方法學有助於有效地解決問題、開展論述及深化議論。但我又同樣地重視文本文獻的細讀 (close reading),努力揣摩古人的心思、作品的意境,並悉心設計不同的詮釋環境讓文本的文學、藝術、思想價值與光彩恰如其分地彰顯出來。在我看來,細讀幾乎是一種藝術,是窺探古人文心所在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