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峻煒博士演講「事天與經世:清初儒者許三禮之思想研究」紀要

 
講題: 事天與經世:清初儒者許三禮之思想研究
主講人: 林峻煒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評論人: 袁承維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歷史學系)
時間: 2021 年 2 月 18 日(四)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峻煒博士演講「事天與經世:清初儒者許三禮之思想研究」紀要
 

  林峻煒博士畢業於臺大政治所,博士論文為〈明末清初儒教之天人觀與治理思想〉,目前為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本次講題是進一步發展其博士論文中的「經世」議題。林博士指出,透過梳理清初儒者許三禮 (1625-1691) 宗教性強烈的「天人觀」與「治理」思想,除了充實學界對「儒學宗教化」的認識外,探討許氏從「天人關係」出發的經世構想,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明清之際「啟蒙式」以外的經世思想。

  林博士首先介紹有關許三禮的先行研究,多是在明清之際思想轉變的框架下進行,包括避虛歸實、智識主義、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回歸經典以及由「天道性命之學」向「客觀的事勢之理與物理」的轉變。其中,許三禮的特殊之處展現在儒學與「宗教」的聯繫,這方面以余英時、王汎森、吳震、劉耘華與呂妙芬等學者所注意到的「儒學宗教化」傾向與「以天為本的經世之學」的特點最為重要。林博士在「儒學宗教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詢許三禮思想中「天人關係」與「治理」的聯繫。具體問題為如何從「天人關係」之視野思考治理問題?以「事天」為原則,治理的內涵是什麼?「事天」原則如何落實為維繫群體生活秩序的具體主張?林博士指出,許三禮的思考除了宗教的面向以外,也反應了儒者通過對理學的反省與批判,試圖重建儒學的企圖。

  首先,林博士說明許三禮的「天人關係」論述。許三禮思考「人」在天地間所處之位置與承擔之使命,為其「天人關係」問題的核心。許氏認為聖人應該擔負為上帝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職責,故許氏並非延續朱子個體修養的取徑,反倒是從治理的角度說明天心、人心的關係。因此,許氏反省以《中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十六字心傳為道統內涵的解釋,不同意「中」為「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的看法,並改據《論語.堯曰》所載,「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強調「中」帶有「承天治人」之關懷,以此發揮儒學的「治理」理論。此外,許氏也認為「格物」應以理解「天之明命」為前提,方能避免枝蔓的危機。尤有甚者,許氏以「顧諟天之明命」為《大學》綱領,並以「孝親」、「忠君」、「仁民」、「愛物」為諸條目,如此倒轉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進路,使「人事」等同於「天事」,將修養與治國平天下之經世實踐同時涵攝於「顧諟天之明命」之中。

  林博士接著說明許三禮的「補憾論述」,指出許氏如何看待聖人之「職任」。許氏以聖人作為「天」之孝子,肩負的「格天立命」職任與能力最為重要。許氏發揮邵雍 (1012-1077) 的思想,認為聖人不應滿足於「樂天知命」,僅區區循分補過,而應該要積極於格天立命,補天地之憾,為民物立命,處處與造化相爭。許三禮認為朱子對《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解讀,僅「言天行」是不足夠的。事實上,許氏認為聖人具有「補憾」之能力,應該要開物成務,使「天」不復有憾。此外,許氏以邵雍思想詮釋周敦頤 (1017-1073) 「無極而太極」之內涵,以「克承天命」、「體現天心」為聖人之職任,凸顯聖人所擁有「補天地之憾」的能力,發揮漢儒思想中的「天人」相參、相協、感格等觀念,強化「理學」的經世內涵。

  最後,林博士討論許三禮的「治理論述」。許氏一本從「天」來說明「人」所肩負職分的原則,修改《孝經》本來以家庭倫理實踐為優先的宗旨,轉而強調「事天」。許氏為了群體治理的目標,將《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之說,改為「夫孝,始於事天,中於仁民,終於為萬世建皇極」,以此凸顯他在《聖孝廣義》中以「天」為本而思考群體生活之秩序的關懷。許氏並以《儀禮》「唯聖希天,唯帝配天」為依據,強調聖人也可以如同天子般,以天地為父母,凸顯「聖人」以天地萬物為念,肩負教化之職,更應輔佐君、相以成就天地萬物之意。此外,許氏在具體的治理論述上,反省朱子《家禮》缺乏事天之說,並於海寧縣知縣任內進行儀式實踐,帶領百姓向天地祈禱。許氏藉此將國家祭儀與日常祭儀結合,使「事天」意識得以貫徹於群體生活。

  林博士總結許三禮經世思想之意義,指出許氏以「天」為本重構儒學,發揮強烈的安頓群體秩序之關懷。許氏不但反省傳統理學「以理釋天」的策略,重拾儒者「事天」的面相,並以「補憾」擴大「格物」的範圍與內涵。

  演講完畢後,評論人袁承維教授肯定林博士在前人對許三禮「宗教化」取徑的研究基礎上,更深入至政治生活的領域。同時,建議林博士可以進一步思考「經世」概念的範圍與定義。此外,許氏將儒家「宗教化」是否為有意識的操作,抑或是反映當時的思潮?許氏以天為本的「復古」操作又具有何種意義?而在許氏的思想中,「事天」與「孝親」的輕重先後關係也值得注意。

  綜合討論時間,與會學者從社會史、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指出許三禮可能是反省明代國家祭禮與通俗宗教分殊的現象,而試圖重新連繫兩者。另外,也建議林博士考察許三禮文本創作的時間順序,探詢許氏具體國家治理的文字,與思想性文本之間的關係。最後,也有學者指出許三禮所關懷的「群體」,不僅有「人」的面向,也包括了「物」的面向,許氏思想中「人與物」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考慮,進而深化我們對於「經世」內涵的理解。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