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敏教授《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新書發表會紀要

 
講題: 《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新書發表會
主講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 潘光哲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 賴建誠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時間: 2021 年 1 月 14 日(四)下午 3:00 至 下午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撰寫人: 黃品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賴惠敏教授《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新書發表會紀要
 

  賴惠敏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清史。已出版的專書有《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清代的皇權與世家》、《但問旗民:清代法律與社會》、《乾隆皇帝的荷包》等,探討清代家族史與政治關係、清朝法律在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以及皇室財政等。

  本次所發表新作《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可視為《乾隆皇帝的荷包》之續作。《乾隆皇帝的荷包》主要探討皇帝的財政收入,關心乾隆年間的經濟與宗教問題;《滿大人的荷包》則將目光放在清朝對蒙古的統治,側重對喀爾喀蒙古地方財政的觀察,研究清朝如何能以少量經費統治蒙古百餘年,以及商人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以蒙古四個重要城市:恰克圖、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為中心,分別就當地衙門的財政狀況與當地商號進行探討。財政部分,分別說明地方財政來源、行政經費與吏治等問題;商號部分,探討各城商號、商民的管理及商業活動。細項則依每個城市各自的特色有所不同,勾勒出一幅細膩的喀爾喀蒙古社會面貌。

  賴教授首先說明,這本書的研究動機得益於過去參與地方志寫作的經歷。從碩士班階段研究南直隸地區的賦役制度、抄寫南直隸的〈賦役志〉開始,至中研院任職後曾參與編修《澎湖縣志.財政志》及《臺中縣縣政發展史》,因此累積了豐富的地方志研究經驗。後接觸到蒙藏委員會保存的蒙古檔案,始能將過去閱讀所見的《山西票號史料》,及許多碑刻資料中頻繁出現的大商號連結在一起,其中許多是乾、嘉、道時期活動於蒙古地區的著名商號,且大多至清末民初仍持續運營。再輔以舖戶登記冊,此為清廷於嘉慶十八年 (1813) 北京發生天理教案件後,嘉慶皇帝為了強化對商民的控制措施,使庫倫辦事大臣徹底實施檢查商民部票、核發執照,造冊報理藩院,並針對舖戶進行登記,登記的內容包括戶長的「生理」和「行業」。庫倫和恰克圖的〈闔營舖號人丁市圈尺丈清冊〉正是自嘉慶十八年開始記載,登記內容有甲別、商鋪名稱、執事人姓名、籍貫、夥計人數、雇工等,這種登記調查持續到宣統年間,因而留下了蒙古商號營運一百多年的紀錄,是其他城市少見的珍貴材料,而這些材料的發現更加確認了賴教授進行此研究的信心。

  再者,賴教授亦想透過《滿大人的荷包》回應黃仁宇教授關於地方財政的看法。黃仁宇教授認為明代各地保留的稅收紀錄,並不能反映地方經濟的實際面貌,只是上報戶部交差的官樣文章,且政府並不重視各地經濟發展帶來的商稅收入。商稅並非是帝制中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因此商人若有經商上的需求,如改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以及創造商業專用的法律等,都不會成為官員的施政考量。然而賴教授認為,清朝統治的蒙古地區有別於黃教授的論點,如蒙古地區的台站是當時最重要的交通路線,是傳遞公文訊息及運輸貨物往來的要道,由朝廷建設及維護,供給公務及商貿用途。現今蒙古東西往來的要道,亦是當年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站路線。因此政府在地方並非毫無建設,清廷對蒙古的統治政策即是很好的對照。

  另一方面,賴教授表示《滿大人的荷包》寫作過程中的另一收穫,便是觀察到清朝賦稅制度中「輕徭薄賦」策略背後的運作機制。清朝對蒙古的廣袤土地並不進行清丈以收取田賦,而是採取另一種治理方式,由地方上報的稅收可略見端倪。任職邊疆的地方官員上報給戶部的稅收如地基銀、官房租稅等,其實只占了地方稅的一小部分,而非正規的收入非常多樣,如商人餽送、挑貨銀、走私罰銀、偷竊罰銀、陋規銀、限票、小票、地票、落地稅等項目,清朝即是依靠這些非正規的收入對蒙古維持了一百餘年的統治。書中探討蒙古四大城市的財政篇章,即對地方稅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接著,賴教授分享了書中可見的商人貿易網絡,其中以跨越數千里地域的晉商與京商為最。商人建構商業網路時需要在各處設置站點,因此始有山西票號出現,以匯兌方式減去攜帶大量銀兩的不便。除此之外,相關的商人組織興起,如甲首公所與行會,成為商人在各地的據點。晉商以販賣茶葉、牲畜、借貸為主,京商則經手奢侈品,且許多官員與京商關係密切。二者的貿易網絡遍布北京、張家口、歸化、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新疆古城、哈密、烏魯木齊,由蒙古地區的貿易與貨品即可見到商人廣大的貿易網絡。

  最後,賴教授幽默地談到,閱讀《滿大人的荷包》時有如看《官場現形記》,因書中可見許多官員與商人間的真實互動,如恰克圖與庫倫因中俄貿易的關係商業繁盛,在此當官被認為是肥缺,官員常可藉商人繳納的規費中獲得利益。庫倫地區主要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然而此處大商號眾多,逃漏稅問題也較嚴重。烏里雅蘇台的稅收較恰克圖與庫倫少了許多,主要原因為當地商人較為強勢,官員無法從商人身上收取太多的稅。而當地官員與商人間互融共生的政商生態,顯示出中央在蒙古地區採取較為放任的統治模式,如在歸化城、烏城等地提供蒙古軍需的行業組織,逢節慶時舉辦賽神、社火、秧歌等活動,官兵皆會參與同樂。而烏里雅蘇臺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或其他官員常有被參劾挾帶商貨者,或有官員投資商號天義德,皆可見蒙古地區的官員與商人之間相處融洽,實為他地罕見的現象。

 

 

  演講結束後,與談人賴建誠教授高度評價《滿大人的荷包》,認為此書使用許多檔案材料,如當時的官員日記、調查報告、旅行記載等,是作者長期深入耕耘此議題的成果,亦是幫助外行讀者很好理解清代蒙古治理與經濟的佳作。若與濮德培 (Peter C. Perdue) 的《中國西征》(China Marches West) 相對照的話,濮德培的主題是新疆準噶爾,時間是乾隆二十年 (1755) 以前,賴惠敏教授的主題是喀爾喀蒙古,時間是 1755 年之後。濮德培以宏觀式的鳥瞰手法進行分析,而賴教授新作中呈現的是微觀式的街道地圖,對衙門、商號、商品、人物、交易,都交待的十分清楚,繪出喀爾喀蒙古具體、生動的圖像。賴建誠教授指出,《滿大人的荷包》一書的副標題「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明白指出兩條主軸,一條是政治史(衙門),另一條是商業史(商號)。政治史的面向,映照出清朝對喀爾喀的統治與管理策略,具體分析四個衙門的功能與作為,依序是恰克圖、庫倫、烏里雅蘇台與科布多。商業史的主軸,則在第二、四、六、八章,分析四個城市商號的各種業務,以及政商之間如何密切互通。每個城市有各自的故事,書中將四個城市統合起來,就浮現出清朝的蒙古政策,以及統治喀爾喀地區的得失。

  介紹完新書主旨之餘,賴教授亦提出評論。首先指出過去的研究側重宏觀的策略與制度層面,忽略了具體社會生活層面,尤其是商業經濟面向的探討,而此書一則填補了這個空檔,二則展現了地方層級的統治技巧,書中呈現出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這種官商合作的模式,對朝廷來說既便宜又有效,各地衙門從商業交易得到稅收,同時也幫助商人完成複雜的遠程交易,朝廷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能穩定統治遙遠遼闊的喀爾喀地區。然而這種官商交互支援的模式,必然衍生出公私不分、貪污腐敗的行為,而作者透過現存的檔案,也把這種陰暗面的細節做了清晰的解說。是以,《滿大人的荷包》是研究喀爾喀蒙古的小里程碑,展現出特殊的歷史舞台,此書是為這條研究路線的重要轉折點。最後,賴建誠教授提出,相關領域的外文著作為數不少,若能在書中更增添與國際學界的對話、對照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將能更加顯現出本書分析四個城市的微觀運作可以提供哪些新的見解;一方面用來對比宏觀的統治策略分析,二方面加以修正或補充先前學界的研究觀點。

  最後,與會學者就清代對外貿易研究如何進行更細緻的討論,以突破一口通商的框架、增加對大清帝國的了解。從城市史的角度,蒙古地區的城市發展跟其他地區非常不同,可以展示清朝邊疆貿易影響下的城市發展,以及是否能夠使用 GIS 展示蒙古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與商業的差異等問題,與賴教授進行對話,演講就在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