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弘岳教授演講「漢字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醫學•兵學•儒學―」紀要

 
講題: 漢字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醫學・兵學・儒學—
主講人: 藍弘岳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 劉序楓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19 年 1 月 18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詹宜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藍弘岳教授演講「漢字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醫學•兵學•儒學―」紀要
 

  本場演講為中研院文哲所「使節‧海商‧僧侶——明清東亞文化意象形塑過程的中介者」計畫的主題演講之一。講者藍弘岳教授畢業於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主要研究荻生徂徠 (1666-1728) 思想及日本思想與文化,也關注歷史上東亞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互動,著有日文專書《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2017)。此書獲得 2018 年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深受學界肯定。本次演講除了介紹專書外,藍教授也總結了長期以來研究荻生徂徠的心得,提供研究學者問題切入角度的反省之餘,也點出許多值得繼續探索的議題,供年輕學子參考。

  演講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藍教授從思考研究題目到擇定荻生徂徠研究,並開始進行論文撰寫的過程;第二部分則是介紹近代研究者對荻生徂徠的評價,以及專書中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視角與心路歷程

  從中心認識日本,才能真正從周邊看中國;

  從周邊看日本,才能完整地認識日本

  演講伊始,藍教授以這段話作為開場白。「從周邊看中國」原為葛兆光 (1950-) 在二十一世紀初提出的計畫,旨在強調不能只站在中國中心的位置來認識中國,更要從周邊各國的文化視角重新思考中國。藍教授進一步指出,要從周邊看中國,就不能僅將日本當作認識中國的跳板,而是要站在日本中心的位置認識日本。從「周邊看中國」不能只是帶著中國視角想問題,更要把握「周邊」地區內部所形成的文化與思想視野,才能更精確地理解「周邊」如何看待中國。但是,如果太過以中心的角度認識日本,也可能面臨視野上的盲點,忽略日本與其他地方的互動與影響;因此,本書即是從「中心」與「周邊」雙重視角切入,探討荻生徂徠的思想與形塑出他的儒學思想背景。

  只是,要進行荻生徂徠的研究,卻非易事。一方面是因為對日本思想史學界而言,荻生徂徠是江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前行研究汗牛充棟,而研究者又多是已樹立典範的思想史大家,如丸山真男 (1914-1996)、吉川幸次郎 (1904-1980) 等,加深了研究難度。另一方面,荻生徂徠留下了許多文本資料,卻沒有完整的全集,資料散見各個圖書館,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蒐集。但也正因為對先行研究的梳理,才得以察見過去的研究中,鮮見明代復古派如王世貞 (1526-1590)、李攀龍 (1514-1570) 等人的詩文觀與荻生徂徠古文辭學之間的聯繫。再加上荻生徂徠著作雖多,但視野極廣,各種學術均有涉獵,這也拓寬了研究者個人的眼界。因此,藍教授博士論文《荻生徂徠の詩文論と儒學——「武國」における「文」の探求と創出——》主題雖是荻生徂徠,但同時也涉及明代與江戶時代日本與中國的文學觀、經學、兵學、醫學等議題。

  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沒有明治,何來晚清。

  沒有江戶,何來明治。沒有晚明,何來江戶。

  通過對明代復古派與荻生徂徠方法論關係的研究,藍教授借用王德威教授所提出的「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強調晚明學術對日本江戶思想的影響。這些影響並不只是時間上的因果序列,而是經過多次語言、文化、思想層面的轉譯而逐漸形成,必須加以說明和論證。如何將晚明的思想、文學與江戶儒學加以聯繫?這即是此次藍教授的著作所要呈現的內容。

二、專書介紹

  介紹著作時,藍教授特別強調,書籍的封面取自與謝蕪村 (1716-1783) 的屏風畫「蘭亭曲水圖」 (1766),其畫風有明末蘇州畫的特色,以淡雅的筆觸描繪山水。晚明繪畫風格對江戶畫家的影響,與荻生徂徠和明代復古派的關係實有相似之處,因此以這幅畫作為封面,可以呈現繪畫與思想的交互輝映。

  此書分為三個部分八個章節。第一部分「荻生徂徠的醫學、兵學與文學(詩文論)」分為四章:第一章「家系とその初期思想——医学と兵学をめぐって」(家系與其初期思想——以醫學與兵學為中心)討論荻生徂徠的家學——醫學與兵學對荻生徂徠脫離理學影響的重要性。第二章「明代古文辞派の宋学批判と詩文論——李攀龍と王世貞をめぐって」(明代古文辭派的宋學批判與詩文論——以李潘攀龍與王世貞為中心)與第四章「詩文論——徳川前期における明代古文辞派の受容と古文辞学」(詩文論——德川前期對明代古文辭派的接受與古文辭學)聚焦在明代「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派對荻生徂徠古文辭學的影響。

  第三章「漢文学習方法論——訓読批判と「訳学」の展開」(漢文學習方法論——批判訓讀與「譯學」的開展)主要介紹荻生徂徠方法論。江戶時代日本儒者閱讀中國古文的方式,其中一種是「訓讀」法,以「百聞不如一見」為例,訓讀為「百聞一見」(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通過符號與助詞的運用,讓不明白漢文語法的日本人也能夠讀懂漢文文字,是訓讀的一大用處。但荻生徂徠批評這種讀法,認為日本人以訓讀閱讀漢文的話,則會意識不到漢文背後有漢語的文法與思維。所以,他提醒江戶日本的讀書人要意識到這一點,並鼓勵他們去學唐話學。但事實上在江戶時代,唐話並不容易學到,故他又提出「譯文之學」,要其弟子們以當代日文翻譯漢文的方式去讀漢文。而且,徂徠又指出漢文(特別是唐宋古文)亦可能受宋儒經說的影響,因此他提出「古文辭學」的方法,擺脫宋儒的經說,重新審視經書中的聖人之意。

  第二部分「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の儒学」(漢字圈中荻生徂徠的儒學)從明代評點學的角度詮釋荻生徂徠的古文辭學。第五章「方法としての古文辞学——荻生徂徠の経学と漢文圏における受容と比較」(作為方法的古文辭學——荻生徂徠的經學與漢字圈的接受比較)和第六章「歴史認識と政治思想——「聖人の道」の再構築と政治改革論」(歷史認識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再造與政治改革論)集中討論荻生徂徠的儒學與政治思想。特別是在追求聖人之道的正統意義上,荻生徂徠認為,德川時期的封建制度更接近聖人的三代盛世,與中國秦漢以後郡縣制度相較,德川日本可謂「比隆三代」。但他對江戶封建並非沒有批評,一方面是江戶時期君臣關係僵固,不如三代時關係自然;另一方面則是反商的觀念,他認為武士階層受到商人的掣肘,甚至有商人化的傾向,不利於聖人之道的追求。但無論如何,荻生徂徠開創不依賴宋儒解經的學說,後來的弟子太宰春台、山井鼎等或延續其說,或走向校勘、辨偽之學,也對漢字圈的儒學社群產生不少影響。

  第三部分「漢文圏における徂徠学派」(漢字圈中的徂徠學派)即側重在「從周邊看日本」。第七章「朝鮮と徂徠学派——朝鮮通信使との交流と競争をめぐって」(朝鮮與徂徠學派——與朝鮮通信使的交流與競爭為中心)提到當時許多朝鮮通信使往來日本,接觸到荻生徂徠的學說,對於其反孟子的觀點有所批判,如朝鮮儒者金邁淳也曾批評荻生徂徠後學太宰春台:「又上及孟子,以性善為謬說,……孟子得與論語并舉,不失聖賢之尊者,日本僻在海外,初無君師之教,故得以自行自止,無所顧憚。……」(〈闕餘散筆〉,《臺山集》卷 17)而荻生徂徠認為朝鮮儒學宗宋,彼此對於學說正統性的競爭互不相讓。第八章「明清中国と徂徠学派——唐話学の展開および清朝認識をめぐって」(明清中國與徂徠學派——以唐話學的開展及對清朝的認識為中心)討論徂徠學派對當時到日本的華人以及擔任翻譯的唐通事的看法,當中也可以見到徂徠後學認為唐通事「鄙俗不能文也」的言論。

  最後,藍教授總結,荻生徂徠思想雖然反對孟子與宋學,但追求聖人之道的理念與儒學並無相悖。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一窺荻生徂徠的思想面貌,以及他的思想與江戶日本、明清、朝鮮社會之間的互動,提供更深入認識日本、中國思想的一個途徑。

三、問題與討論

  由於議題豐富與牽涉層面廣泛,眾與會者與藍教授進行精彩的討論。中研院近史所張哲嘉教授提問,希望了解荻生徂徠所熟悉的醫學門派,是否屬於朱丹溪(朱震亨,1281-1358)一系?如果是的話,那麼這與荻生徂徠反對宋代理學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中研院文哲所林月惠教授接著提問,東亞的儒者都有豐富的醫學背景,如貝原益軒 (1630-1714)、中江藤樹 (1608-1648) 等人,江戶時代的日本儒者,醫學陶養的來源與門派是如何形成的?

  藍教授回應:荻生徂徠家傳為李朱學派,[1]其學說中強調養元氣、去欲等觀點,背後有理學天人合一的架構。荻生徂徠認為這確實提供一套解釋的模式,也將之用於政治觀點上,認為政治與人體相類,都會死亡,因此需要「保養」。但荻生徂徠並不主張禁欲,同時他也反對理學中的天人合一說,因為人體與天地之道並不相同。因此他應是比較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李朱醫學背後的身體觀等。而在書中未提及之處,是荻生徂徠對陰陽五行理論的懷疑,啟發了後來的古方派,[2]也間接使得江戶後期對蘭學的接受。不過,江戶時代的醫學史內部也相當複雜,如果更進入文本之中,可以發現當時學者對明代醫學的理解比我們想像得更多。

  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詹宜穎提請藍教授推薦幾本了解日本江戶至明治時期的訓讀入門書。藍教授推薦齋藤希史 (1963-) 的《漢文脈と近代日本―もう一つのことばの世界》,認為可以提供許多幫助。如果就學習訓讀而言,有人教授會比自己閱讀更容易進入。理解日本訓讀是了解日本人如何閱讀漢文一個重要的基礎。主持人中研院人社中心劉序楓教授補充說明,如果想研究日本漢文訓讀,必須要先了解古典日文。若是想了解日文訓讀方法,可以參考中研院臺史所劉元孝教授所編的《古典日文解讀法》。

  另有學者提問如下:江戶儒學對明治維新的成功有幫助嗎?藍教授回應:當然有幫助,端看從哪個視角去詮釋。如齋藤希史在書裡曾提過,唐宋古文當中有一些能夠激勵士氣的內容,對幕末志士的形成具有間接的媒介意義。但有些人認為,陽明學對明治維新也有幫助,這個看法頗有問題,江戶時期陽明學並不如大家一般以為的那麼興盛,明治時期如吉田松陰 (1830-1859) 曾閱讀過陽明學的著作,但不能將這個現象簡單詮釋為他是受到陽明學的影響,才有其激進的思想與行動。小島毅 (1962-) 寫了許多書討論儒學與明治維新的關係,可以參考。

  為何教授會強調日本是一個「武國」?藍教授回應:「武國」是相對於「文國」的中國而言。有些日本人帶有自豪意識自稱「武國」;有些則是帶有批判意義自稱。但無論如何,「武國」背後存在一種「神國」思想,因為神話當中有許多征韓故事,這些歷史記憶某程度上也影響了日本向外擴張的思維。

  荻生徂徠思想對北海道樺太開發、地理探險有何影響?藍教授回應:若有,應該也較間接。荻生徂徠的時代相對安定、和平,因此他的書中較少談到防衛問題。但他反理學的主張,對讀者多少有一些啟發,只是沒有辦法直接認定這些思想對地理探索有直接的效果,這個問題可以再進一步討論。

  江戶時代知識人普遍反對佛教,荻生徂徠如何理解日本的國家與佛教?另外,宋後理學家反佛,這個看法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看待日本、朝鮮儒者也反佛的觀點?最後,在臺灣的東亞研究與在日本的東亞研究又有何差別?藍教授回應:荻生徂徠周邊往來的知識人很多都是僧人,他們的往來主要由於共同分享了漢文系統,而非同為佛教信仰者。佛教強調鬼神,其存在意義在於消弭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在這個層面上,荻生徂徠認為佛教對治理國家、安撫人民有幫助,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他認為「陰謀就是仁道」,陰謀是統治所必需;但同時,荻生徂徠思想中有強烈的「敬天」意識,也具有某種宗教性,這兩個面向都有人強調。而在日本與臺灣東亞研究的差別上,各有優缺,日本學者的思想史研究較強調「差異性」,因此多從日本內在的脈絡去理解日本,但臺灣學者則是強調「比較性」,認為東亞各地的儒學可以互相比較,尋其異同。

  荻生徂徠曾經提過「吾國神道」,請問他所謂「神道」與現在日本說的「神道」是否相同?藍教授回應:脈絡是連貫的,靖國神社背後的思想可追溯至後期水戶學,而後期水戶學再向上追溯,可以溯及荻生徂徠。但靖國神社對神道的理解與操作,加入了國學的要素。不過,不論是荻生徂徠或是後來的靖國神社,都將鬼神作為統治工具的思想面相,這一點在脈絡上可以說是有所連貫。還有一點,後期水戶學對經典與神話的重新解釋,早期雖然有學者討論,但現在相對少了很多,這是很值得討論與開發的問題,也鼓勵學生可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1] 李朱學派:江戶時期漢方醫學的一個學派。在中國金、元時期,鑑於當時中醫用藥多用陽補,劉完素、張從正、李杲與朱震亨等人發展出「養陰派」,改採寒涼或溫補的治療法。學說傳至日本後,對江戶時期的醫學有很大的影響。

[2] 古方派:江戶時漢方醫學的一個學派,他們主張回歸漢代張仲景的實證醫學,批判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