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jith Jayasena先生演講「Connecting Amsterdam and Taiwan: Fortifications as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紀要
|
|
Ranjith Jayasena 現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考古學博士候選人,本次演講嘗試追蹤荷蘭東印度公司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在歐洲與亞洲所築的城堡,考慮其城堡設計與用料,藉此了解臺灣的熱蘭遮城 (Zeelandia) 與普羅民遮城 (Provintia) 的設計。雖然這些城堡都在臺灣建成,但它其實是 VOC 在亞洲所建的城堡系統中的一環。從十七到十九世紀,VOC 在全球約有 350 個據點,每個據點的城堡建築各異,為了理解臺灣城堡的狀況,首先必須從荷蘭中世紀的城堡說起。
十六世紀,隨著火炮在歐洲逐漸普及,城牆的設計有了相應的變化,諸如搭建較矮的壁壘,並在壁壘上加入可布置大炮的地方。儘管荷蘭人有了這些嶄新設計,但並不代表荷蘭人會重新建造所有城堡;有時荷蘭人僅加固原有的城牆,包括在原有的城壁後方加上泥土,好讓敵人的炮彈在打穿城牆後也只會陷入泥土之中,不致使原來的城牆倒塌。從荷蘭東南部馬斯垂克 (Maastricht) 的考古報告中,即可看到荷蘭拆去了中世紀城牆後方的住宅,騰出空間以便加厚原來的壁壘。
到了十六世紀中期,意大利的工程師設計了棱堡 (bastion),也就是在城牆上向外凸出的五角形結構體。歐洲人利用棱堡守衛城門,藉此減少可讓敵人藏身的暗角。八十年戰爭期間,荷蘭改良了意大利棱堡的建築設計,而這正是 其後VOC 在全球設置棱堡時所採用的藍本。工程師要在荷蘭建造理想的五角型棱堡並不困難,因為荷蘭的平地多,且水源充足,因此很容易在平地上挖掘河道,設置完備的防衛建築。但因為考慮財政,荷蘭很多時候只會在原有的中世紀城牆上增加棱堡。
同樣地,VOC 在世界各地的據點建設各項防衛設施時,必然也會面對許多難題,因為其他地方的地理環境與荷蘭不一定相同(具廣大平地),同時,許多地方的氣候也與荷蘭不一樣。譬如,斯里蘭卡的城牆就常因雨季暴雨而倒塌,由此可見,荷蘭的防衛建築技術未必能就此套用到世界各地。於是他們採取了各種應對方法,首先是城牆的材質,當時荷蘭的船隻將黃磚運送到亞洲各個據點,但這些黃磚並不足以建築整座城壁。更多時候他們以黃磚來建造城門或某些小型建築物,而以當地的岩石或其他材料(如珊瑚、石灰岩、玄武岩等)來補足其餘部分。因此,斯里蘭卡的防衛設施既呈現出荷蘭的建築特色,但建築材料卻來自本地。至於臺灣的熱蘭遮城,則是看不到任何黃磚,全部使用當地所造的紅磚。環顧斯里蘭卡、印尼或臺灣的這些防衛設施,它們既是 VOC 授命建設,背後蘊含了歐洲工程師的建築設計,但在建築的過程中,聘僱當地的工匠來完成建築,同時也就地取材,運用當地原物料來完成這些城堡。再者,位於印尼巴淡島 (Batam Island) 的 Fort Speelwijk,其警備建築還沿用了以往葡萄牙殖民者的建築風格。這些城堡體現出歐洲與亞洲的多重影響,可說是各地文化融合的結果。
除了建築物料以外,VOC 也會因應各地的環境設計出形狀不一的城堡,Jayasena 先生以斯里蘭卡各地的城堡為例。斯里蘭卡的城堡最初是由葡萄牙的殖民者所建,在沿海區域建築了各項防衛設施,採用意大利工程師的設計模式。但到了 1630 年,VOC 接受康提王國 (Kingdom of Kandy) 的邀請,並試圖把葡萄牙驅逐出斯里蘭卡。VOC 重新在各個戰略要地建築自己的城堡,以保護自己的貿易通道。這些斯里蘭卡的堡壘,有的是四角形,有的是五角形,有的形狀不太規則。四角形的城堡中,有的四角各設棱堡,有的則會在四邊城牆的對角處設置兩個棱堡,甚至還有一座是三角形的堡壘。在建設這些形形色色的城堡時,VOC 往往會先預測敵人的進軍路線,再按照具體的地理環境與財政預算來營建堡壘,譬如位於斯里蘭卡北部的賈夫納 (Jaffe),VOC 便把原本葡萄牙所建的防禦設施全部拆除,在沿海的平地重新建造五角形城堡。值得留意的是,五年前的內戰中,賈夫納堡壘外的防衛設施蒙受了很大破壞,但整座堡壘卻完好無缺,由此可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VOC 的建築仍然發揮著軍事作用。
除了斯里蘭卡,Jayasena 先生也具體分析了模里西斯 (Mauritius) 的案例。雖然模里西斯面積不大,約與紐約市相當,但因其地理位置剛好處於歐洲通往亞洲航路的中間點,VOC 對這個小島特別感興趣。荷蘭人於 1598 年登上模里西斯時,這個島嶼並沒有任何原住民。荷蘭人本來打算以模里西斯為中轉站,方便船隊補給清水和水果,但後來他們在 1652 年進駐開普敦 (Cape Town),模里西斯的地位便逐漸被開普敦取代。即使如此,直到 1710 年,模里西斯都還是荷蘭的殖民地。
1598 年,荷蘭人首次登上模里西斯,他們當時並沒有打算建造任何堡壘,因為其他歐洲的競爭對手對模里西斯毫無興趣。畢竟 VOC 是以貿易為本,如果沒有必要,他們絕不會興建任何防衛設施。但自 1630 年起,英、法兩國都希望在印度洋上擴大影響力,模里西斯也就成為兩國覬覦的對象。於是 1637 年,VOC 派遣以柯尼利厄斯.古耶 (Cornelius Gooyer) 為首的一支船隊到模里西斯建造城堡,他在小島的東北面建城,但 VOC 卻沒有派遣任何工程師協助,也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規劃。最終古耶營造了四角形的堡壘,把堡壘設計圖寄給位於巴達維亞的 VOC,並獲得了批准,然而這座城堡在第二年就被大火摧毀。1642 年,阿貝爾.塔斯曼 (Abel Tasman) 路經模里西斯,其所繪製的圖畫裡可以看到另一座堡壘。1710 年,荷蘭撤出模里西斯,因他們認為留駐此地已無利可圖。1721 年,法國的船隊帶著大批移民抵達模里西斯,打算把這個島嶼塑造成他們在印度洋的主要據點。一直到 1990 年代,學界對荷蘭的城堡所知甚少。模里西斯上雖有一個號稱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堡 (Fort Frederik Hendrik) 的遺址,卻無法確定是否真的是荷蘭的堡壘。透過考古研究,Jayasena 先生和他的團隊發現這個遺址上的建築物,是法國於 1753 年在荷蘭堡壘的原址上建造的,他們也發掘出荷蘭堡壘的相關建築,不但從中發現不同於荷蘭的建築技術,同時也留意到它的建築物料包括當地的珊瑚和紅磚。Jayasena 先生模擬了當時城堡的形構,並追溯其幾次改建的痕跡。
與斯里蘭卡的例子有別,由於模里西斯經常出現各種災害,因此 VOC 並沒有刻意營造可以長久使用的堡壘。帶著這樣的研究意識,Jayasena 先生來到臺灣,利用 1645 年熱蘭遮城的圖像,他指出這座堡壘呈四角形,且四角各設棱堡;若再參照其他年代的圖像,熱蘭遮城的設計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假如熱蘭遮城的形構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此例正好可與模里西斯做比較,或可借助考古學的研究進一步釐清他們的歷史。另外一座普羅民遮城,Jayasena 先生指出它與斯里蘭卡的 Katuwana Fort 有著相似的建築形制,同樣都是四角形的堡壘。而臺灣的兩座城堡均以紅磚為建築材料,這些紅磚的生產亦值得進一步研究。
藉由 VOC 在世界各地興建的城堡為切入點,Jayasena 先生點出歐洲與亞洲文化的連結。演講結束後,與會學者提出了不少問題。有學者希望能進一步了解亞洲的築城技術是否與歐洲有所互動,因此 Jayasena 先生補充了印尼克拉頓 (Keraton) 的案例,說明曾有統治者邀請荷蘭建築師設計城堡,這座城堡的建築特色即與荷蘭無異。有學者追問有關荷蘭工程師的動向和他們在營建城堡時的角色,Jayasena 先生回應,從斯里蘭卡的文獻可以看到很多有關荷蘭工程師的記載。此外,有學者提到臺灣的城堡多以三合土黏結磚塊,好奇其他地方的城堡是利用什麼材料來黏結,Jayasena 先生表示荷蘭的城堡大多利用石灰,至於其他堡壘的情況,尚須進一步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