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衛教授演講「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紀要

 
講題: 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
主講人: 村上衛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6 年 8 月 19 日(五)下午 12:00 至下午 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會議室
撰寫人: 張繼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村上衛教授演講「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紀要
 

  村上衛教授長期以來關懷海洋史的議題,這次的講題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這個議題最主要來自於他 2013 年出版的《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 年),這本書於 2016 年翻譯成中文《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年)。延續書中的主題,村上教授更進一步討論海洋史的理念以及海洋史觀點所見的近代中國。

  村上教授認為本書的形成,主要是跟海洋史、經濟史、社會史、帝國史、殖民地史這幾個學術脈絡對話。最近三十年日本學界在世界研究海洋歷史的風潮下,開始研究亞洲前近代海洋史;也因海洋史的研究,使得日本史可以被包含進東亞史的研究中。但是村上教授認為這個取徑存在前近代史與近代史之間的斷層。此外中文資料過少,可以探討的主題也不多,所以必須使用中文以外的資料。

  在經濟史方面,1980 年代日本亞洲經濟史研究提出的「亞洲交易論」重視亞洲經濟地位,以通商口岸為主的研究因此勃興。然而村上教授也指出,過去通商口岸研究多數集中分析海關統計,對通商口岸體制形成期的討論很少,因此無法對前近代與近代的變化以及亞洲經濟圈的發展提出解釋。現在為了解決亞洲交易論與世界史的課題,更應針對當時在通商口岸所產生的「制度」規範與秩序結構變遷進行研究。

  社會史方面,日本地域社會論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社會史雖然有相當多的成果,但對於如何落實管理中國的多樣性仍討論不足。帝國史研究的熱潮始自 1990 年代,部分研究者認為從大英帝國史的角度來看,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存在著某種英國影響力下的「非正式帝國」。村上教授認為應該以中國本位來思考問題,從中英雙方的國家關係來考量政治外交史無法展現的一面。

  在演講中,村上教授以實例討論上述理念落實的實際成果。以制度的思路來說,他認為「制度」這一詞彙,可以做為廣義的規範、規則與習慣來使用,這些都具有準則的作用,能夠因此產生「行為的方式」。今日的歷史研究中已經廣泛運用制度來討論各種問題,在海洋史的議題上則是要關注動態的制度內涵,意即從交易的實際情況以及秩序結構的變遷入手。這也就關係到東南沿海管理的議題,村上教授討論的閩南地區,至晚清都未出現財富集中以及菁英階層掌控地方社會的情況,因此在這一區域裡民眾的各種糾紛以及秩序的維護,就格外能代表中國零散交易與需要透過中間人的貿易特色。認識這個制度也就能解釋鴉片走私貿易的狀況。原先清朝體制是依賴牙行進行貿易管理,但卻難以管理無法課稅的鴉片;英商面對查緝鴉片的壓力,最終促使鴉片轉為零散化的交易,也瓦解過去牙行管理的體制。顯然舊有的制度並沒有辦法因應時代的變化。

  另一方面,村上教授也注意到當制度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時,隨之產生各式各樣的社會變化。像是清朝政府向來無力消滅的海盜猖獗地區,轉而依靠英國海軍的力量,維持海面上的安全。而外國人發生船難以後,該如何救濟與保護船難的生還者與其財產,這是在中國傳統制度當中沒有辦法處理的問題。因此當清朝地方官員無法控制沿海居民、不知如何適當處置船難後的漂流物與人員時,最終由英人設置的海關也就越發重要。除此之外,此時期有不少華僑自東南亞英國殖民地回到中國進行貿易,他們的身分為英籍華人,由於經常運用外國籍的特權在華行動,與當地地方官的關係一直惡化;最終這些英籍華人必須自行組織武力保護自己,小刀會的興起就是這樣的背景。小刀會最終被清朝當成叛亂處理,殘餘的會眾即往東南亞發展。依憑海洋所發展的歷史也存在供需的關係,例如前往美洲、澳洲的苦力貿易。在十九世紀時,因為美澳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但又無法及時獲取足夠人力,於是在廈門發生誘拐人力的事件,引起地方秩序的騷動。

  在秩序動亂之外,恢復秩序的過程也讓我們看到更細微的中英互動。村上教授指出,秩序動亂看起來像是中國無力管理新時代的變化,因此必須引介西方的管理制度,包括海關以及新式海軍來協助管理。似乎西方的制度較為穩定,使沿海地區的秩序優於內陸地區,即使有動亂發生也很快恢復過去的秩序。這樣的表象讓人覺得這是英國人逐漸控制住中國。但若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中國政府與中國人利用外國人的制度與方法,來處理當時超出中國制度所能及的問題。村上教授的解釋是,這其實是中國政府運用「包」的概念,讓外國人成為中國政府的代理執行者。也就是說,即使近代中國充滿各種外國的勢力,但實際上中國的行事邏輯仍舊相同。

  村上教授精彩的演講引起在場學者熱烈的討論。學者都認同屬於中國模式的中間人制度與網絡所發生的作用,以及從不同視角去探討歷史的方法。主要的討論點集中在怎麼思考「包」的觀念,以及「包」何以在維持秩序中發生作用,但卻無法讓清王朝在學習現代化中成功。而條約的硬性規定與演講中所提出的彈性,如何成為一種運作的模式,可能可以進行跨時代的深入比較。也有學者與村上教授討論市場零散性的認識,是否能與日本商業發展進行比較。英籍華人造成的各種問題也讓多位學者發表自己的觀察,可呼應村上教授的演講。村上教授一一回應後,本場演講圓滿落幕。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