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懿女士演講「刀光劍影話明詞——論明詞中的戰爭書寫及其展現的時代特質」紀要

 
講題: 刀光劍影話明詞——論明詞中的戰爭書寫及其展現的時代特質
主講人: 王靖懿女士(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 2016 年 5 月 5 日(四)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討論室
撰寫人: 鄭雅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侯選人)
 
王靖懿女士演講「刀光劍影話明詞——論明詞中的戰爭書寫及其展現的時代特質」紀要
 

  王靖懿女士為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也是 2016 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短期訪問學人,研究領域為明代詞學,本次發表的講題為「刀光劍影話明詞——論明詞中的戰爭書寫及其展現的時代特質」。演講一開始王女士即指出,以詞作為書寫戰爭的文學體裁,夙有淵源,早先發展於民間的敦煌曲子詞,即經常涉及顛沛流離之苦難以及戰爭題材。然而在文人詞中,真正讓戰爭書寫占有一席之地,則要到北宋辛棄疾方為代表。不過宋代戰爭詞整體數量並不算多,到了明代數量則遠遠超過宋代。對此,王女士著眼於明代戰爭詞在數量與內容上與前代的差異及造成差異之因素、明代戰爭詞與同時代其他詞作類型的區別與聯繫,以及戰爭詞反映了明代何種時代特質,進行詳細的探討。

  明詞在過去中國詞學研究史中,相對於宋詞及清詞評價較低,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與應有的重視。王女士指出清詞最輝煌的時期為明清之際,而從晚明開始即有詞學中興的現象;因此認為,明詞作為詞史中的一環,整體地位雖不如清詞或宋詞,仍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加上現階段明詞研究在條件上已然成熟,先是饒宗頤《全明詞》、周明初《全明詞補編》的問世,又有張仲謀《明詞史》、《明代詞學通論》為明詞研究奠基之作。近來,王教授與其師張仲謀教授合作的新著《明代詞學編年史》也於 2015 年出版。

  王女士爬梳《全明詞》、《全明詞補編》,統計出明詞中與戰爭、軍旅、征戌等內容相關的詞作共計 434 首,較之宋詞,明代戰爭詞在數量上大幅提升。何以如此?王女士分析原因之一為明代整體社會時局與社會環境使然,尤其是明初與明末,經歷了較長時段的戰爭動盪,構成明代戰爭詞寫作的兩大高峰期。但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詞學觀念和詞體傳播方式到了明代產生變化。宋人在觀念上將詞視為小道、艷科;在體式上,明快精練的短章小令占絕對優勢,詞體「要眇宜修」的審美特質深入人心。然而詞至明代已卸除「一代之文學」的光環,加之經由前代的不斷改造,詞體的題材空間獲得極大的拓展,表現手法更為多樣,詩詞界線更趨模糊,可以入詩的材料亦可以入詞,因此詞體題材更為多元,各題材之間的力量對比也漸趨均衡。而從詞體傳播方式來說,伴隨音樂形式的演進和詞體的詩化進程,詞在明代已喪失了作為由歌女演唱的音樂文學特性,轉而發展為長短句體式的格律詩和文人自抒懷抱的案頭文學樣式,詞的「代言體」、「女性化」的特質削弱,因而提供了戰爭詞大量創作的契機。此外,尚應著意的還有明詞抒情功能的弱化及實用性、功能性傾向的加強。到了明代,詞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交往的各種場合,尤其是官場送迎或應酬往復,多頌贊、祝福之語,且與贈酬對象的身分相契合,特別是帳詞的出現,將詞的實用性推向顛峰。在這類詞作中,贈酬武官的頌贊詞裡,便多有戰爭詞常見的類型化語詞。

  王女士進一步釐析明代戰爭詞的三大創作高峰期。首先為元明易代之際,由於元末明初時代動亂,因此這一時期戰爭詩的特色為傷時憫亂、獨抒性情,情感真實感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為永樂至嘉靖中期,這個階段社會時局相對穩定,但涉及戰爭的詞作仍大量出現,描寫戰爭或涉及軍事的詞作往往跟頌贊的主題相關聯,大多淪為歌功頌德的工具,或者說是祝頌詞的附庸,但仍關涉戰爭或軍旅;邊塞內容的詠史、談藝詞較為可觀,尤其是以戰爭書寫的形式來作談藝之詞,可說是明詞題材表現上的一大創造。再者為明清易代之際,隨著朝代鼎革與戰事不斷,出現了一批將軍、義士詞人,他們以戰爭體驗充實了詞的表現內涵,以慷慨激昂的生命壯歌提升了詞的審美境界。此期的戰爭詞,正是明清之際詞風轉捩以及清初詞壇「稼軒風」興起的先端。

  最後,王女士談到明代戰爭詞的書寫方式及其時代特質。首先,從詞調運用的角度,明代戰爭詞多選用長調,與明詞小令占絕對優勢的整體趨向背道而馳。這是因為長調便於鋪展曼衍、能包含豐富多元的內容,也適於描寫、議論、敘事、抒情等多種表現手法的交融混用,適合戰爭詞的表現內容。另外,對於詞調的選用亦有模式化的傾向,如明代戰爭詞多次出現的〈喜遷鶯〉、〈歸朝歡〉,則因詞調字面寓意的喜慶吉祥,更適合用於應酬頌贊的戰爭詞。其次,從主題呈現的角度來看,明代戰爭詞將近半數為應酬、頌贊之作,此為明代戰爭詞有別於其他時代戰爭詞的特點,同時也展現了明代的社會文化特質,即文學酬酢之風盛行,詞的功能化也發展到極致,乃至於出現了「帳詞」這類純粹應用性的文體,戰爭詞也成為明詞應酬化的一種特殊題材。再次,從表現形式的角度來看,明代戰爭詞常依托懷古、詠史、詠懷、時事、寫景等題材形式,尤其是與閨情、談藝、論道交融,成為明代戰爭詞的時代特徵,這在詞史當中並不常見,可作為考察明代社會文化特異性的一種視角。在演講最後,王女士總結明代戰爭詞繁榮的原因,一為詞體隨著音樂性的喪失,因而在文體屬性上有所鬆弛、詩詞界限漸趨模糊的必然結果;另一則是明詞在同時代各類文體中地位下降,因而使得部分詞作家能踰越詞體屬性,率意進行戰爭詞的創作。

  演講結束後,學者提問與討論踴躍。主持人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廖肇亨教授談到明詞與閨情、論藝、論道結合的現象在詩學中也常出現;另外,「用藥如用兵」之類的譬喻模式,在詩作中亦可見。戰爭詞彙成為文學特定表述,例子非常多,可說是一種特別的視角。此外,廖教授研究明代武將詩時,注意到王漁洋列舉歷代能詩武將的系譜,因而建議在歷代詞學批評家的詞話中,可多加關注是否也有歷代武將能詞的系譜。

  中研院文哲所所長胡曉真教授認為王女士的研究完整性很高,能照顧到所掌握的文本;另指出在艷情小說中,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很鮮明的比喻,因此在戰爭詞中是否有艷情詞,也是可以發展的面向。德國范德堡大學助理教授王國軍提問關於詞語與武備、戰爭之間的聯繫,比如南北方不同的詞人有無親身參與戰爭的經歷,戰爭的地點與差異是否會影響創作。此外,從武器史的角度來看,王女士所引用的戰爭詞,用字有「炮」與「砲」之異,是否可見軍事中的實際物質反映在用詞上?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張俐盈博士則指出,唐代為徵兵制,故閨怨軍旅詩非常多,那麼明代衛所兵制與文學作品之間有無關聯性?另外,所謂「文人雅好談兵」,放在明代詩學與明代詞學脈絡中是否不同。針對上述提問,王女士一一回應討論過後,結束了本日精彩的演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