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真教授演講「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紀要

 
講題: 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
主講人: 胡曉真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持人: 劉瓊云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2 月 24 日(二)上午 10:00 至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張雅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
 
胡曉真教授演講「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紀要
 

  胡曉真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領域為明清敘事文學、明清婦女文學與清末民初文學。近年來著力於探討明清文人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敘事文學,從人間的共相中,探究文人對遐方由內而外的積極探索與情感表露。

為何研究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

  這場演講不僅呈現了胡教授多年來研究明清西南敘事的觀點,同時也可作為整體研究的緒論。胡教授開宗明義說明,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何以值得研究。廣義的「西南」指的是中國的雲南、貴州、廣西、川西、湘西一帶,以往因被視為中國邊徼地區,而甚少受到重視,相關的書寫也因受到傳統「紀實」的眼光審視,而被排除在「信史」之外。然而西南實為明清文學一個特別且重要的主題,明清文人與西南地區的接觸遠較前代為多,對於西南歷史、民俗、風物的相關敘事也更為豐沛,許多著名文人都曾遊歷西南,並留下受當地歷史風物啟發的作品。

  相較於前代,明清文人之所以對於西南的態度有所轉變,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朝廷傾向更積極地統治西南,遂有更多派任官員與此地長期接觸;另一方面則是明清時期的旅遊風氣與當時文人具有特別的探索精神,兩者互為表裡,而這種以好奇領異的心態甚至涉足八紘廣宇,關乎近代中國思想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西南,對於多數中國文人來說,雖在版圖之內,卻又無異於陌生的異域,可謂「內部他者」;在文人筆下記錄的文化衝擊與交流,表現出複雜的美學、情感與思想,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跳月」習俗中情感書寫的傳承

  胡教授緊接著以「跳月」習俗所表露的「男女之情」,做為討論文人情感敘事的起點,此乃延續有關「婚禮」儀式下的情感文化研究而來。 胡教授從楊慎、陸次雲、陳鼎三位文人對於「跳月」的記載切入,說明有西南經驗的明清文人如何理解與表現跳月習俗。

  首次將跳月習俗筆之於書的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其於《滇程記》道:「男女踏歌,宵夜相誘,謂之跳月。東苗種人皆吹蘆笙,旋繞而歌,男女相和,有當意者,即偶之,曰跳月。成雙皆露髻翹簪,衣貝飾。男呼女曰阿,女呼男曰馬郎」。陸次雲著《峒谿纖志》,曰:「苗童之未娶者,曰羅漢;苗女之未嫁者,曰觀音。皆髻插雞翎,於二月群聚歌舞,自相擇配,心許目成,即偕好合。於別有記以詳其事。」《峒谿纖志》屬志書性質,同為陸次雲所寫的《北墅緒言》〈跳月記〉,則為一篇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是時也,有男近女而女去之者,有女去男而男去之者;有數女爭近一男,而男不知所擇者;有數男競近一女,而女不知所避者;有相近復相捨,相捨仍相盼者。目許心成,籠來笙往,忽然挽結。於是妍者復妍者,媸者復媸者。媸與媸不為人負,不得已而後相負者。媸復見媸,終無所負,涕洟以歸,羞愧於得負者。」這段文辭描寫的是跳月男女擇匹配者的時刻,豈非人間男女愛情的世相?胡教授認為陸次雲將普遍性的人類愛情追求,濃縮於一個特定的西南習俗場景中表現,交融遙遠殊異 (unfamiliar) 與親切及身 (familiar) 的感受,故其文字別有動人心弦之處。陳鼎《滇遊記》對跳月的記載,所重又有所不同:「苗俗每歲孟春月,男女各麗服,相率跳月……暮則偕所私歸,謔浪笑歌,比曉乃散。……此種女子,欲購之者,牛馬當以千計……。」

  細讀三位文人的跳月書寫,胡教授指出,楊慎作為西南敘事的先行者,其簡潔的記述有力地啟發後者,立下典範。陸次雲與陳鼎則分別代表兩種路線,前者營造道德化的美感,後者則透露出商品化的欲求。這些描述,雖以耳聞目見的經驗為基礎,但在試圖體會西南男女的情感世界時,更深的用意其實是挖掘並表現自身對「情」在生命中的定位。

知識趣味化與好奇之癖

  胡教授進而針對《峒谿纖志》所呈現的知識趣味化取向,說明陸次雲稽考輯錄的材料已經成為當時新知識的來源;其幻奇為尚、充滿趣味性的寫作特色,非但不成為接受的阻礙,反而促進了傳播的動力。

  文人的好奇之癖,還表現在蒐集山水景物與歷史傳說的軼聞上。過去研究者往往輕忽「好奇」的能量,甚至予以貶抑,以為這只是一種輕浮的、瑣屑的、無聊的文人遊戲情調。若放在邊域與異文化的脈絡中,則文人的好奇更可能被批判為具有文化偏見的「獵奇」。但是胡教授認為文人的好奇,其實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好奇表示能開放自我,嘗試與他者接觸與對話,唯其如此,才能不斷塑造新的自我;對於清代文人來說,這種心態更是學問的追尋與展現。胡教授以此觀點,帶領聽眾重讀了陸次雲〈白雲山流米洞記〉,認為這篇描寫白雲山景觀、以明初靖難後建文帝隱遁為背景的文字,實為一篇結合歷史與幻奇的短篇小說。整篇文字由景色、情感、神話、歷史共同運作,不但表現陸次雲對前代史事的理解與判斷,更傳達自身對於西南風物土地的某種心理認同。

翻譯音聲、情感與世界

  胡教授接著以吳淇《粵風續九》中所收錄的西南歌謠為例,探討文人對於西南的書寫,既記錄了聲音、翻譯了語言,又解釋了情感,開放了渠道,使得同樣身為漢人的文人如陸次雲,得以與所遊歷的西南地方產生心理的連結。

  陸次雲對外在世界的興趣不僅止於西南邊域,更在遐遠的世界。他有《八紘譯史》與《八紘荒史》等書,載錄了許多文獻傳說中的奇國異域之事,不以幻奇為失實而不值一記,反之認為所記正為「彰八紘之大」,使人知「宇宙大矣」、「天地之外別有天地」。

  好奇領異的精神,乃由最內緣、最親近、最中心之處開始探索自我,方有探索外界的動力;而一旦知道天地之外別有天地,也能刺激自我的開放與重塑。胡教授以陸次雲的例子為主,說明明清文人如田汝成、吳淇、王士禛、田雯、陳鼎等人,雖文學成就與仕宦任職各有高下,但都是在好奇領異的精神下展開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其影響力甚至擴及長篇小說的創作。以文學視野重探明清文人的西南敘事,當能在明清文學的領域中導引出一條線索,並且有助於瞭解當時一些思考較開放的文人,如何認識自己身處的八紘天地。

附記:

會中,胡教授提供了西南相關的影片,使在場聽眾於再重讀文本時,更加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茲將相關連結轉貼如下:

蘆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OxUpbXbcw
阿細跳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0Mzk5NjQ=.html
劉三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XggiUVhTqs

另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將民國以來,研究人員長期深入西南地區的田野調查資料予以數位化,可供開放檢索:

民族學影像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ce_public/System/photo/ListMinority.jsp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