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仲教授講演「從朝鮮譯學書看明清社會面貌」紀要

 
主講人: 姜勇仲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12 年 10 月 29 日(一)上午 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朱祐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姜勇仲教授講演「從朝鮮譯學書看明清社會面貌」紀要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於 2012 年 10 月 29 日邀請韓國成均館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姜勇仲教授進行學術演講。姜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學位論文為〈《朱子語類》詞匯研究〉。本次演講,姜教授先介紹成均館大學現代中文研究所的研究現況,後透過對《老乞大》的語彙比較以及譯學序列書的比較,來探討朝鮮時期譯學書中的商業語彙與明清社會變遷的關聯。

  成均館大學現代中文研究所的發展,早期以研究中國人文科學為主;1997 年至 2007 年間,為其「中國經營學」的研究發端;2007 年以降,始結合文史哲與經營學的學者,將研究重點轉向中國傳統商業文化和現代市場文化方面。姜教授指出,近年來朝鮮時期有關譯學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法和語音方面,詞彙方面則較缺乏有系統的整理。朝鮮時期的譯學書簡略可分為以下三種:(1) 會話書,如《老乞大》、《朴通事》;(2) 字書和相關材料,如《蒙訓字會》、《四聲通解》、《四聲通考》等;(3) 口語類義詞典,如《譯語類解》、《華語類抄》。這些譯學書都由朝鮮主持鄰邦翻譯事務與培養譯官的司譯院編印。本次演講的焦點即在會話書《老乞大》與口語類義詞典。

  首先,關於《老乞大》的研究,現存的版本有古本《老乞大》(約 1346 年以前)、《老乞大諺解》(約 1670 年以前)、《老乞大新釋》(約 1761 年以前)、《重刊老乞大諺解》(1795-1798 年)等。由於元刊古本《老乞大》的發現,使得現存的版本橫跨元代到清代至少四百年的時間。《老乞大》的口語程度以及語言性質有很大的統一性,若將四個版本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發現許多商業詞彙上的變化。亦有學者如夏鳳梅認為,《老乞大》反映的商業詞彙數量較過去研究者所重視的「商業書」要多得多,格外值得研究社會經濟史的學者注意。[1]此外,由於不同版本的《老乞大》涵蓋了大量商業詞彙,需要加以分類,才能進一步研究。

  接著討論口語類義詞典。朝鮮時期的口語類義詞典主要特點是種類多,且有不同時代的版本,是研究詞彙演變的重要材料。姜教授介紹《譯語類解》(1690 年)、《同文類解》(1748 年)、《蒙語類解》(1768 年)、《倭語類解》(1783 年以後)、《方言類釋》(1778 年)、《華語類抄》(1883 年),以及這些譯學書的增補本。當時的譯學書涉及了韓語、漢語、滿語、蒙語、倭語等五種語言,這些類義詞典體裁一致,詞條皆為當時漢語的口語常用詞,如《譯語類解》的體裁,是在每個詞條下面先用韓語標注兩套漢語發音,然後再用韓語釋義。值得一提的是,類義詞典是依「類門分類法」編纂,所謂的類門是按照編纂者的世界觀或客觀實況建立的分類。可以說,口語類譯詞典的類門,反映出朝鮮譯官們觀察當時流行漢語的結果。

  在商業詞彙方面,姜教授以《譯語類解》及《譯語類解補》(1775 年)的「買賣」類門為例,分析明清時期商業詞彙的使用。這些商業詞彙大多在元代之後出現,且在白話小說中可找到相關例子。和語法、語音相較,詞彙與社會變化更能兩相呼應,變化亦較為迅速。如在《譯語類解》中,「行當」或「門面」的詞條只收錄七個詞語,但到了《華語類抄》就出現三十六個詞語。《華語類抄》中還出現「洋貨鋪」、「錢店」、「會銀店」等詞語,由此可知當時朝鮮人曾在中國街頭看到賣洋貨的商店以及錢莊和票號。姜教授最後指出,不論是會話書《老乞大》或是口語類義詞典,都有很長的時間跨度,這些詞條的出現與社會變化有密切關聯,透過這些材料進行研究,一定能得到更為豐碩的成果。

  發表告一段落,姜教授和與會者交流研究心得,討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各式譯學書形成的脈絡以及時人使用的問題。與會者首先關注《老乞大》商業詞彙中的時代脈絡,如「回鈔」、「回貨」等在清代檔案中可能指的是俄羅斯的物品,因此認為對於部分詞彙出現的文脈,需要加以掌握才能釐清其指稱的意涵。

  而在譯學書的使用者方面,與會者問及這些會話書以及口語類義詞典的主要學生為何?此外,有與會者分享閱讀《燕行錄》的經驗,指出有些燕行使者雖然在行前曾學習漢語,但實際旅程中即使攜帶了譯學詞典卻仍無法與一般民眾有效溝通。姜教授表示,這些譯學書的主要學習者為譯科的中人以及學童,且這些口語詞典並無例句,若要直接用於對話可能有些困難。

  此外,與會者對於這些譯學書的編著背景、資料來源皆感好奇,問及十八世紀譯學書的大量出現是否與當時朝鮮北學的發展有關。另一方面,口語類譯詞典的類門分類日漸細密,這是否表示兩國關係的日益緊密?姜教授表示,譯學書的資料來源主要是當時中國流行的小說,與朝鮮時期北學的發展應該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正是因為這些譯學書的詞彙來源主要是小說,有些類門的編纂有可能過於理想化,所以類門編纂的日漸細密不一定能解釋兩國關係的發展。

  演講的尾聲,主持人巫仁恕教授請姜教授展示成均館大學目前正在整理的《老乞大》資料庫,介紹此項很好的研究利器。本次演講在熱烈歡愉的討論氣氛中圓滿落幕。

[1]夏鳳梅:〈《老乞大》四種版本詞彙比較研究〉(浙江: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5年)。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