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書仁教授、劉曉東教授講演紀要

 
講題: 「努爾哈赤崛起與東亞華夷關係的變化」
「倭寇:從 “地方經驗” 到 “共有記憶”——以《虔台倭纂》的形成為 中心」
主講人: 刁書仁教授(中國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曉東教授(中國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主持人: 張啟雄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時間: 2013 年 1 月 3 日(五)下午 2:3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刁書仁教授、劉曉東教授講演紀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於 1 月 3 日邀請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刁書仁教授、劉曉東教授蒞臨演講。刁書仁教授的講題是「努爾哈赤崛起與東亞華夷關係的變化」。刁教授以為,努爾哈赤是清朝立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中、日、韓等國學人已發表眾多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先行研究,並未將努爾哈赤的崛起置於十六世紀中葉東亞地區華夷關係變化的語境中考察,亦未能解釋努爾哈赤在從處理女真、蒙古、明朝、朝鮮等諸多關係中成功崛起之因。

  自十四世紀起,明朝在東亞世界建立的「華夷秩序」至十六世紀中葉已趨向崩解,處於「屬夷」地位的國家或民族先後出現新興勢力與政權,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衝破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藩籬,建構自己的政權體制,例如: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不滿足於對內統治,遂轉向挑戰明朝的「華夷秩序」,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發動壬辰戰爭。明朝為維繫東亞共主地位,傾全國之力援救朝鮮,消滅豐臣秀吉的企圖,卻也造成本身國勢衰微,為遼東邊夷努爾哈赤提供崛起機運。

  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一方面汲取明朝對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諸部「分化置之」的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一方面對明朝極表「忠順」,獲取明朝信任,完成統一女真大業。又,努爾哈赤透過與科爾沁蒙古聯姻、與喀爾喀蒙古結盟、孤立察哈爾蒙古、與朝鮮交好等手段,成功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左右逢源,暗自坐大,最終成功崛起。

  劉曉東教授以「倭寇:從 “地方經驗” 到 “共有記憶”——以《虔台倭纂》的形成為中心」為題演講。劉教授指出,十六世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浙、南直隸、閩、粵)備受「倭寇」侵擾;這些地區的社會經驗,經過一連串資訊傳布與整合,逐漸擴展成一種全國共有的記憶,例如:《虔台倭纂》即是以謝傑為首的一些士人對嘉靖「倭亂」的認知與記憶。《虔台倭纂》一書由謝傑領銜,多人參與創作,最早成書於萬曆二十三年 (1595) 三月,正值明廷援朝禦倭戰爭第一階段的結束,乃為明、日間議和封貢的時期;「虔」是江西贛州古稱,該書名以「虔台」稱之,因編撰者謝傑曾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撫南贛」。

  謝傑在萬曆二十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之間巡撫南贛。江西是內陸省份,與嘉靖、萬曆時期「倭亂」並無直接關係。然而,考察《虔台倭纂》的創作過程,可發現謝傑與部分士人合作,並在短時間內迅速梓印,主因是在謝傑巡撫南贛之前,江西地區早已形成對「倭寇」與「日本」的認識。

  江西雖地處內陸,卻緊鄰東南臨海省分,江西籍官員尤其關注東南沿海形勢發展,不時將抗倭前線的訊息傳遞回桑梓故里,以資防備。而比較閩、粵二省與江西方志,可以觀察到,不同區域民眾對「倭亂」的理解角度是有差異的,例如:江西籍官員熊汝達抗倭事跡與治理地方事蹟,在歷來的泉州方志均詳實記載,以為地方歷史記憶與傳承。在江西方志中,則對熊汝達抗倭一事情有獨鍾,因為江西籍官員的異地抗倭事蹟,不僅構成江西對「倭寇」與「日本」的認知,也為塑造強化自身地方榮譽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得中國社科院、教育部等單位補助,積極投入「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以東北為中心,利用中文、滿文、韓文、日文、俄文等語種史料,考察近代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與東北地區的政治、外交、經濟等關係。刁書仁、劉曉東兩位教授即在這個脈絡中開展十六世紀東亞秩序的研究課題。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