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康教授演講「馮夢龍的《中興實錄》和《中興偉略》」紀要

 
講題: 馮夢龍的《中興實錄》和《中興偉略》
主講人: 大木康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 楊玉成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23 年 9月 25 日(一)下午 2:30 至 4: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視訊會議
撰寫人: 林小涵(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大木康教授演講「馮夢龍的《中興實錄》和《中興偉略》」紀要
 

  大木康 (OKI, Yasushi) 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為中國明清文學、明清江南社會文化史、晚明出版文化、日本漢學,著有《晚明風雅》、《《史記》與《漢書》:中國文化的晴雨表》、《明清戲曲俗曲雜考》、《馮夢龍《山歌》研究》、《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冒襄和影梅庵憶語》等專書,與其他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日本漢學界對〈三言〉的保存與考察

  大木教授首先談及近代鹽谷溫 (1878-1962)、長澤規矩也 (1902-1980)、辛島驍 (1903-1967) 師徒,對馮夢龍 (1574-1646)〈三言〉版本的發現與考述,接著指出對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讀者而言,來自中國的通俗白話小說仍顯珍貴,因而著意保存所得不同版本。直至今日,明版《古今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仍可見於日本內閣文庫、蓬左文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等。

日本的馮夢龍〈三言〉熱潮

  明代嘉靖、萬曆、天啟、崇禎時期,中國出版業以江南地區為中心高度發展,其中有不少出版物流傳至日本。如現藏於名古屋市蓬左文庫、有崇禎六年 (1633) 序的科舉用書《四書千百年眼》,刊行不久後即被購往日本(寬永十二年〔1635〕)。有天啟四年 (1624) 序的馮夢龍《警世通言》,則寬永十年 (1633) 傳至日本名古屋。

  先後舶載入日的馮夢龍〈三言〉與其它著作廣受讀者喜愛。學者伊藤仁齋 (1627-1705) 的日記中,寫下自己在天和三年 (1683) 向中國書進口商唐本屋宇兵衛借閱《醒世恆言》之事。馮夢龍的《笑府》、《智囊》、《情史類略》,都出現日本刻本。《小說精言》、《小說奇言》、《小說粹言》乃經過摘選或加上訓讀符號,編成利於閱讀、理解的〈三言〉選本;也有《英草紙》、《繁夜話》、《雨月物語》等,據〈三言〉情節翻案改編為以日本人名、地名展開故事的日文「讀本」。

馮夢龍的生平與著作

  馮夢龍,字猶龍,號墨憨齋、龍子猶等,蘇州人。因編撰豐富多彩的〈三言〉、《掛枝兒》、《山歌》諸作,而有「通俗文學之旗手」之譽。不止於此,他的著作遍及經(如:《四書指月》、《麟經指月》、《春秋衡庫》)、史(如:《綱鑒統一》、《壽寧待志》、《甲申紀事》)、子(如:《笑府》、《智囊》、《情史類略》、《金陵百媚》)、集(如:《墨憨齋定本傳奇》、《太霞新奏》)四部,涉及科舉、歷史、青樓文化、文學等不同範疇。馮夢龍與出版業的關係密切,在編著之外,他也曾掛名董斯張 (1586-1628) 所編《廣博物志》的校閱人、參與《水滸傳》出版,並鼓吹《金瓶梅》問世。他還與文化名人錢謙益 (1582-1664)、祁彪佳 (1603-1645) 等有所往來。

明季讀者對時事信息的渴求

  大木教授藉對比明清易代之際文人獲知崇禎帝駕崩之信息內容、時間的落差,凸顯當時讀者對時政新聞的高度需求,以及訊息傳播耗費的時間、內容正確性問題。上海縣鄉紳姚庭遴 (1628-?) 的日記《歷年記》,於崇禎十七年 (1644) 五月五日寫下所見小報刊載「四月二十五日」闖賊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以及其後數日接獲大報對副都南京宗室、臣僚如何應變的報導。反映易代之際消息傳播不僅耗時,且有不少失實之處。鄒流漪 《明季遺聞》卷二搜集流布於明末南京的傳說軼聞,所記獲知崇禎駕崩消息情報的時間為「四月十二日」,可見南京作為明朝副都,能較快速的取得重要政治要聞。

  面對上述情形,七十一歲的馮夢龍深感「道路既壅,風聞溢言,未可盡信」,著手向自北京出逃者搜集甲申之變前後的時事訊息,並加以編輯刊行。大木教授認為,專治《春秋》學又熟稔出版業的馮氏,編印《甲申紀聞》、《中興實錄》、《中興偉略》並非僅基於商業考量,同時更是根據《春秋》大義的忠勤行動。

  《甲申紀聞》收錄於鄭振鐸 (1898-1958) 所輯《玄覽堂叢書》所收的《甲申紀事》中,是馮夢龍三部關於明季時事編著中最早成書者,採集崇禎帝殉國至南明福王在南京稱帝期間的時聞、奏疏與相關詩文。

《中興實錄》的內容、版本與在日本的流傳

  《甲申紀事》錄有《中興實錄》〈序〉,且兩書內容都選錄南明弘光時期南京詔疏、實錄。因為早年不易遍訪《中興實錄》版本的謝國楨 (1901-1982) 在《晚明史籍考》中認為《甲申紀事》卷七至卷十二為《中興實錄》。南京圖書館所藏的《中興實錄》雖然已經以影印出版的形式收錄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馮夢龍全集》中,可惜的是,在後出的江蘇古籍出版社編印《南明史料》、《馮夢龍全集》當中,《中興實錄》(排印本)仍皆據謝國楨的見解,以《甲申紀事》的一部分為《中興實錄》。

  目前已知的《中興實錄》版本有:一、刻本。南京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馮夢龍全集》(魏同賢主編);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與南京本同版);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本。二、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日本筑波大學圖書館(張廷濟清儀閣舊藏);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大學頭〕林家舊藏);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內藤〔湖南〕文庫藏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藏本。

  據德川幕府檔案《華夷變態》記載,明清鼎革後,南明遺民多次赴日乞師,以圖復興。面對南明政權的求援,日本江戶幕府在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 (1604-1651) 的時候,廣泛蒐集相關書籍資料。在此背景下,《中興實錄》與《幸存錄》、《明季遺聞》、《七家集》等書陸續被典藏於幕府圖書館紅葉山文庫中。大木教授比勘宮內廳書陵部藏本(原藏於紅葉山文庫)、南京圖書館藏本《中興實錄》的內容,發現前者較後者多了〈頒行粤東布政司示諭增赦拾款〉、《聖旨批准群臣奏章五月十四日起廿五日止》、〈粤東按院劉示諭勤王捐捧報國〉、〈當道大臣助金護國〉諸篇,加上其版式為每半葉十行三十二字,較南京圖書館藏明弘光本(每半葉七行二十一字)更小,故認為宮內廳書陵部藏本或為福建等地後刻的通俗版本。

  宮內廳書陵部藏本《中興實錄》可見朱筆圈點的閱讀痕跡,反映江戶幕府對當時中國情況的關心。其末葉以墨筆寫下「弘光統記」四字。大木教授指出,內閣文庫藏本、內藤文庫藏本、蓬左文庫藏本三種流傳於日本的《中興實錄》鈔本末葉,也都有「弘光統記」四字,它們很可能都出自紅葉山文庫藏本(內藤文庫本則出自內閣文庫的林家舊藏本)。

《中興偉略》的中、日刻本

  1645 年四月,南京弘光政權崩壞,同年六月唐王朱聿鍵 (1602-1646) 監國於福州。由《中興偉略》收錄〈唐王詔書〉、〈監國唐王令諭〉,推知此書可能編輯、刊刻於唐王監國之際的褔州。

  日本內閣文庫、名古屋市蓬左文庫、神戶市立中央圖書館三處所藏的《中興偉略》,是目前可知唯三的刻本。其中神戶市立中央圖書館藏本(吉川幸次郎〔1904-1980〕舊藏),內文較其它兩本多了隆武帝朱聿鍵《登極恩詔》,末葉還有「隆武元年柒月捨五日頒行天下/十五國臣民知悉/福京公署發刻」字樣,可見此本應為《中興偉略》後期的刻本。

  《中興偉略》刊行次年(正保三年,1646),日本京都林甚右衛門、風月宗知兩家翻刻《中興偉略》。書肆考量當地讀眾的關心,所出版的和刻本《中興偉略》為節選本,並附有訓讀符號。鹽谷溫的〈論明之小說三言及其他〉中介紹正保三年的和刻本《中興偉略》,容肇祖 (1897-1994) 據此在〈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中為《中興偉略》加上案語,云:「疑當時馮夢龍或在日本,故刻於日本」。大木教授指出,清代陳焯《湘管齋寓賞編》卷三「楊忠愍與鄭端簡書」中收錄馮夢龍〈題楊忠愍贈養虛先生詩冊三絕句〉,末尾署名「吳門後學七十二老人馮夢龍書於天寧僧舍」,可知馮氏當時客居浙江台州天寧寺。加上沈自晉 (1583-1665)〈重訂南詞全譜凡例續紀〉追述與馮氏晚年的交往,推知馮夢龍約於南明隆武二年 (1646) 春逝世。因此,容先生所持馮夢龍到日本來刊刻《中興偉略》一說難能成立。可是,現在看來,馮夢龍來日本一說乃研究史上很有趣的見解。

  演講後的綜合討論中,主持人楊玉成教授,以及胡曉真教授、劉瓊云教授、賴信宏教授、劉柏正教授與諸位與會學者,熱烈地就江戶時期京都的商業出版文化、《甲申紀事》和《中興實錄》刻本的編碼、《中興實錄》和《中興偉略》篇目差異與順序等問題,與大木教授進行對話。大木教授針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回應,演講於師友們的對談中圓滿結束。

(照片由文哲所提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