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康教授演講「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名流孝子——姜實節」紀要
|
|
本場演講是臺大中文系「潘寶霞女士講座」系列演講的第三場,以清初遺民姜實節 (1647-1709) 為題。這三場演講的主角皆是大木康教授透過「順藤摸瓜」的治學方法接觸到的人物,且三位人物——冒襄、侯涵與姜實節之間皆有關聯,並非獨立無關的三個講題。
姜實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明遺民姜埰 (1607-1673) 之子,姜埰與其弟姜垓 (1614-1653) 皆頗為人知,相比父輩的名氣,姜實節實較不為人知。大木教授之所以接觸到姜實節是一段很長的故事。最初透過冒襄的《影梅庵憶語》記載崇禎十二年初夏,冒襄初次由方以智 (1611-1671) 聽到董小宛 (1623-1651) 令名的一篇文字,,此時董小宛已從南京秦淮搬到蘇州,冒襄為拜訪董小宛「浪遊吳門,屢訪之半塘」。
蘇州青樓區不如南京秦淮的青樓區著名,因此《影梅庵憶語》成為研究蘇州青樓區的重要線索,大木教授透過此書進而展開半塘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半塘是山塘的一部分,山塘是由蘇州西北邊城門閶門至虎丘的水路,為唐代白居易 (772-846) 擔任蘇州刺史時所開鑿。山塘河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故又叫「七里山塘」。山塘中間便是半塘,意為七里山塘的一半,董小宛即居住於此。閶門和山塘附近各種商店與各地會館林立,是蘇州十分繁華的商業區。山塘是蘇州比較高級的青樓區,顧祿 (1793-1843)《桐橋倚棹錄》即記載許多知名妓女居住在虎丘、半塘一帶。
大木教授指出,七里山塘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地點「野芳浜」,此地出現於馮夢龍 (1574-1646) 的《山歌》,記述一名女子被心愛的男子遺棄在野芳浜青樓的悲劇故事。《桐橋倚棹錄》亦記載蘇州人常至虎丘參拜、進香,然而實際上並未到虎丘,都在中途的野芳浜停船遊玩,是十分有趣的現象。姜實節即寫了一首名為〈野芳浜〉的詩,描寫其對野芳浜青樓一位妓女的思念之情。大木教授在其《蘇州花街散步:山塘街之物語》(2017) 一書曾引用此詩,惟當時尚未十分注意姜實節此人,後因偶然見到姜實節的「秋江垂釣」圖,才進一步對姜實節展開研究。
姜實節生於順治四年,其父姜埰為崇禎四年進士,曾在明廷任官。姜埰正妻董氏,生有一子姜安節。董氏在崇禎十二年姜埰任儀真知縣時去世,崇禎十四年,姜埰繼娶側室王氏,即姜實節之母。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 (1624-1680) 曾受姜實節之託,著有一篇墓誌〈姜貞毅先生副室王孺人墓誌銘〉,書寫王氏陪伴姜埰度過廷杖、貶謫及明末戰亂而備嘗艱苦的一生。姜埰逝世後,姜實節兄弟遵其遺言,將姜埰的遺骸葬在宣城敬亭山麓,之後長子姜安節便長居宣城為父母守墓,而次子姜實節則一直住在蘇州,其母王氏過世後亦葬在蘇州郊區。兄弟二人進行了許多顯彰姜埰、姜垓的活動,如姜埰逝世後,邀請名士友人寫作輓詩,編纂成《姜貞毅先生輓詩》;另姜埰留有自書其五十三歲(順治十六年)之前經歷的《自訂年譜》,姜埰逝後兄弟二人續編年譜,刊刻出版為《府君貞毅先生年譜續編》,記述姜埰順治十七年至康熙十二年間的事蹟。
另外,在祠宇方面,於蘇州虎丘營建有姜埰、姜垓的「二姜先生祠」,而東塔院則有「姜熊祠」,祭祀姜埰、姜垓的父親姜瀉里 (1583-1643),及與姜埰同受廷杖的熊開元 (1599-1676)。大木教授指出,祠廟不得隨意修建而必須由官方批准,《姜貞毅先生輓詩》附錄收錄姜埰入祠時的相關公文,得以知曉二姜先生祠與姜熊祠獲准建造與入祠的過程。姜實節亦請託友人撰文、作詩表揚姜埰的貞節,如毛奇齡 (1623-1716)〈萊陽姜忠肅祠堂碑祭〉一文,即是應姜實節所請為祠而寫。大木教授說明對清廷而言,批准祭祀明遺民應是一件危險的事,如張貞〈虎丘二姜先生祠記〉寫道「兩先生沒,一時人士請祀學宮、祀書院者無虛歲。」「一時人士」請求祭祀姜埰等明遺民的行為,或可代表江南人士對明朝的一種感懷。而姜埰、姜垓之所以成為頗負盛名的明遺民,必須歸因於後代姜實節等人為其留下許多紀錄,方使其貞節為人所知。名人之所以為名人,後人的努力與推崇影響深遠。
此外,姜埰與姜實節亦因園林「藝圃」而著名。姜埰在順治十七年購置此園,後加以修葺因而往來人士頗多,不僅姜埰自著〈頤圃記〉記述園林的歷史背景及購買過程,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 (1624-1691) 亦撰有〈姜氏藝圃記〉記述藝圃的種種情形,另有〈藝圃後記〉記述各個特殊景點,而該文亦受姜實節之請所寫。又黃宗羲 (1610-1695) 亦曾受姜實節所請,寫作〈念祖堂記〉。大木教授指出,請名人撰文必須附上謝禮,姜實節得以延請多位名人撰文作詩,顯示家中經濟狀況應該不錯,但更重要的是人際關係。關於藝圃的詩作方面,汪琬著有〈藝圃十二詠〉,描繪藝圃的十二個景點,後獲不少人唱和,如孫枝蔚 (1631-1697)〈藝圃十二詠‧有序〉,此詩亦受姜實節所請而做。王士禎 (1634-1711) 也到過藝圃,著有〈藝圃雜詠十二首.為萊陽姜學在賦〉。透過諸多關於藝圃的詩文可見,姜實節的藝圃與冒襄的水繪園相同,皆為當時文人名士訪問、交遊之地,並在其中作詩撰文。
接著,大木教授介紹姜實節的文學作品。姜實節原著有詩集《焚餘艸》,但不幸失傳,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羅振玉 (1866-1940) 十分關心姜實節的詩文集,卻遍尋不得,後在上海尋得姜實節的書畫,並有遺詩十餘章夾雜其中,故而重新編輯且命名為《鶴澗先生遺詩》、《鶴澗先生遺詩補遺》。羅振玉在跋中嚴正批評龔鼎孳 (1616-1673)、錢謙益 (1582-1664) 等貳臣,並十分推崇作為明朝遺民的姜實節,亦顯示羅振玉對清朝的貞堅之意。姜實節著有感懷明朝、歌詠妓女等詩作,畫作也十分有名,秦祖永 (1825-1884)《桐陰論畫》評價為「涉筆超雋,吳下人最重之」、「但落筆不甚嚴謹,處處有荒率泰。蓋荒率是其所長,亦是其所短耳」。
姜實節具有孝子、詩人、畫家等多種面向,大木教授最後帶出其風流的一面,指陳姜實節曾與揚州的一名妓女陳素素互有來往,《詞苑叢談》即記載二人間曾有過終身之約。陳素素《二分明月集》有許多歌詠蘇州、揚州名勝的詩作,還有不少寫給「天水生」的作品,天水係姜氏發源地,天水生即指姜實節,如〈剪指環寄天水〉一詩,即是《詞苑叢談》故事所記之內容,可知二人確有來往。另有一名蘇州劇作家朱素臣,把姜實節與陳素素的故事改編成名為《秦樓月》的戲曲,,劇情描寫山東書生呂貫與青樓女子陳素素邂逅相愛,歷經坎坷後呂貫高中狀元,終與素素團聚使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時人俱知此劇即描寫陳素素與姜實節的愛情故事。大木教授總結,此次講座介紹了冒襄、侯涵與姜實節三位人物,他們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皆以明遺民的身分度過餘生。大木教授表示,能夠在史料中爬梳蛛絲馬跡、找尋相關材料,描繪出生活在四百年前的人物生平與側影,實是件饒富興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