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康教授演講「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忠烈遺孤——侯涵」紀要

 
講題: 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忠烈遺孤——侯涵
主講人: 大木康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 陳志信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時間: 2022 年 4 月 1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視訊會議
撰寫人: 黃品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大木康教授演講「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忠烈遺孤——侯涵」紀要
 

  本場演講是臺大中文系「潘寶霞女士講座」三場系列講座的第二場,大木康教授欲探討明末清初的明遺民侯涵 (1620-1664) ,如何面對明清鼎革之際的劇烈變化。

  侯涵也是大木教授透過「順藤摸瓜」的治學方法認識到的人物,與第一場講題的冒襄亦有所關連。侯涵曾參與順治十四年 (1657) 冒襄在南京秦淮召開聚集諸多讀書人的大會,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1611-1671) 之子方中通 (1634-1698)《陪詩》卷一「迎親集」〈丁酉秋日.父執冒樸巢大會世講於白門〉詩中所記「侯玄泓(研德)」即指侯涵;順治十七年,侯涵亦曾寫〈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雙壽序〉向冒襄祝壽。侯涵與冒襄的關係早在他們父輩交遊之際就已建立。冒襄的父親冒起宗 (1590-1654) 與侯涵的伯父侯峒曾 (1591-1645),曾一同考中萬曆四十六年 (1618) 戊午科之舉人,科舉同年的人際關係不僅限於當事人,也會影響其後代,如侯涵與冒襄即保持聯絡並互贈文章。

  其中,馮夢龍仍是大木教授接觸侯涵的橋樑,馮夢龍〈西堂初稿序〉記載,侯涵的父親、伯父曾與馮夢龍一起讀書,馮夢龍因出版了與《春秋》、《四書》相關的科舉用書而頗負盛名,故受聘擔任侯家兄弟的私塾教師。侯涵出身嘉定侯家,乃當地名家之一,祖父侯震暘 (1569-1627) 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共生侯峒曾 (1591-1645)、侯岷曾、侯岐曾 (1594-1646) 三子,次子岷曾英年早逝,長子峒曾為天啟五年進士,岐曾則為太學生。侯峒曾有三子,此輩均以水字邊命名,即演、潔、瀞,有些材料會加上玄字,而成玄演、玄潔、玄瀞;侯岐曾亦有汸(玄汸)、涵(玄涵)、洵(玄洵)三子。《紫隄小誌》卷二侯峒曾傳記中,即將侯峒曾三兄弟稱為「江南三鳳」,同卷之侯玄瀞傳記則將侯峒曾、侯岐曾的六個兒子稱為「江左六龍」,會以龍、鳳稱呼,說明其均為優秀的人物。明朝滅亡後,嘉定地區的侯氏家族頻繁響應抗清復明行動,大木教授推測,可能是受到馮夢龍的《春秋》教育影響,因此對名節非常敏感。明亡後馮夢龍亦四處奔走、積極從事復明活動,故侯氏家族的復明行動或許也與馮夢龍有關。

  關於侯涵的名字,材料上共有六種不同的記載:侯泓、侯玄泓、侯元泓、侯涵、侯玄涵、侯元涵。玄與元的差別應是為了避康熙皇帝諱所致,在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 (1624-1691) 撰寫的侯涵墓誌銘〈貞憲先生墓誌銘〉有云:「先生諱泓,字研德,晚更諱涵,別字號掌亭。」言明侯涵本名應為侯泓,晚年才改為侯涵。大木教授推測,侯涵本名可能為侯玄涵,在康熙皇帝登極後嫌避皇帝諱,方才改成侯涵。又上海博物館所藏王陽明《矯亭說》冊後,侯涵自題為「後學侯涵敬題」,其時為康熙三年 (1664),顯示他在康熙年間便以侯涵自稱,因此大木教授遵其晚年意志,本次演講亦稱其侯涵。汪琬所撰墓誌銘中,另提到侯涵著有《掌亭集》與《玉台金鏡文》二本文集,可惜現在已不得見。

  在家庭教育方面,侯峒曾、侯岐曾為了子弟教育,聘請黃淳耀 (1605-1645) 為師,杜登春《社事始末》即記載此舉為「吳下教子弟第一家法」。明朝滅亡後清軍南下,黃淳耀與侯峒曾、侯岐曾及侯演、侯潔都因抵抗清軍而亡,侯家兩代中有半數族人以身殉明。目前嘉定的孔廟前仍可見「侯黃先生紀念塔」,係嘉定人為紀念侯峒曾與黃淳耀而建。黃淳耀曾在文章中將侯涵比擬為李白,可見其十分賞識並高度評價侯涵的文采。黃淳耀殉明後,侯涵為他撰寫詳細行狀、編纂全集,以彰顯黃淳耀之德名。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 (1728-1804) 亦是嘉定人,曾以〈記侯黃兩忠節公事〉記載侯峒曾與黃淳耀的故事,文中記述侯峒曾讓兩個兒子離開戰線、回家奉養祖母,然二子在回家途中即被清軍殺死,後侯峒曾投水自盡,清軍將其斬首示眾,顯示清軍對侯峒曾之憤恨。除了男性之外,侯家不少女性族人亦殉明而死,錢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二記載侯岐曾相關事蹟,描述侯岐曾被抓之後,其母與妻妾均憤而赴死,展現侯家一門忠烈,不分男女。關於清軍攻打嘉定的情形,大木教授表示2006 年所出版《明清上海稀見文獻五種》當中收入的《侯岐曾日記》,是非常難得的材料。日記中便常記載侯涵事蹟,如丁亥五月初四條(順治四年,1647),記述侯涵協助傳遞信書、探聽清軍情形,顯示其積極投入抗清活動。汪琬〈貞憲先生墓誌銘〉詳細記述侯家面臨清軍南下時,有多位族人或亡或遠走,只有侯峒曾之子侯瀞,與侯岐曾之子侯汸、侯涵三人留下的情景。當時官府下令抓捕侯瀞,然若侯瀞去世,侯峒曾一支將會絕嗣,因此侯汸只得帶著侯瀞逃命,僅剩侯涵一人獨力支撐侯家。大木教授指出,侯家多位殉國的族人泰半獲得表揚,或建立紀念碑以感其忠烈,然而沒有殉國的族人亦飽經風霜,為了維持家族十分辛苦。

  〈貞憲先生墓誌銘〉即記載侯涵離開嘉定後,不敢在一地長居而經常搬家,在外流轉六年後方才回到嘉定,又侯家家產在動亂之際僅存十分之一,然侯涵「性尤友愛」,分家之際皆聽從長兄安排,並不多做主張。此記展現侯涵作為忠烈遺孤如何辛勤維繫家族,侯家得以維繫,侯涵實貢獻良多。在困難之際,侯涵的夫人章有渭亦陪伴左右,《(嘉慶)松江府志》即記述侯涵夫婦為侯家的付出:「上谷(侯家)多難,夫婦遁跡偕隱,既而仍還故里,共保於毀巢破卵之餘者,皆氏力也。」

  接著,大木教授談及侯涵與嘉定文派之間的關係。侯涵逝世後,除了汪琬撰有墓誌銘,陳瑚 (1613-1675) 等人亦以輓詩憑弔。侯涵雖在文學史上名氣不高,卻常見其與當時名士往來之狀。王士禎 (1634-1711)〈嘉定四先生集序〉書及「後四先生而起者,陶庵黃氏、研德侯氏,其文皆足名一家而傳後世。」陶庵黃氏為黃淳耀,研德侯氏即指侯涵,說明王士禎把侯涵視為嘉定文派的重要人物,亦稱善其文章。嘉定四先生的老師歸有光 (1507-1571) 之後代歸莊 (1613-1673) ,與侯涵為相識甚久的莫逆之交,歸莊為侯涵文集作序之〈侯研德文集序〉,曾寫到侯涵亦自述以歸有光為宗,故請歸莊為其文集作序。嘉定文派以歸有光為宗,錢謙益是最為推崇、顯彰歸有光之人,因而侯涵亦受到錢謙益的推崇,如侯涵參與慎交社,錢謙益便稱許其為「吳兩社之望也」。

  以慎交社為線索,可見侯涵與吳偉業 (1609-1672)、吳兆騫 (1631-1684) 皆相識,三人同為慎交社一員。吳兆騫在順治十四年江南科場案並未作弊卻無辜受牽連,連坐罰被流放寧古塔,吳偉業曾為此寫了一首長詩替吳兆騫鳴不平。而吳兆騫在寧古塔接獲侯涵逝世消息時,亦寫了一首詩悼念侯涵。除了吳偉業等人,侯涵的交遊網絡還可見因殉明而著名的江南反清義士夏允彜 (1596-1645)、夏完淳 (1631-1647) 父子,以及龔鼎孳 (1616-1673) 及余懷 (1616-1698) 等人。侯涵的人際交遊網絡,可以反映出其與明末清初的江南遺民群體之聯繫十分密切。

  最後大木教授總結,侯涵與江南文人圈互動頻繁,交友圈中有不少抗清人士與明朝遺民,亦有不少如錢謙益、龔鼎孳等出仕清朝的「貳臣」。雖然侯涵並非特別著名的人物,卻與江南文人社會中的名士均有所來往,可見他也是江南文人社會的一員。侯涵在明清鼎革後雖貧窮困頓,卻始終不改氣節,是清初江南遺民群體中的重要人物,縱使自身在家人泰半殉明後仍僥倖活於清世,卻也為了守護及維持侯家費盡心力。因此,侯涵的生平成為我們得以瞭解江南文人社會人際網絡的重要線索。大木教授表示,在侯涵文集不存的情況下,得以偶然遇到這位忠烈遺民,還能蒐集到相關材料而豐富對侯涵生平的理解,這段挖掘過程著實獲益良多。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