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作業要點     明清研究會之回顧與展望     委員簡介     讀書會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作業要點

 

民國 98 7 1 日第一次委員會議討論通過

 

 

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組現有從事明清時期各方面研究之人員數十人,為積極結合人力,推動研究,特成立「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

 

二、本會由當然委員與聘任委員共九人組成,由院長聘任之。當然委員四人,由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之所長擔任;聘任委員五人,由四所研究人員擔任。委員任期二年,但當然委員在任期內隨所長職務更動而更替。

 

三、本會之召集人由委員互選之。召集人負責召集會議及會務之協調。

 

四、本會例行之業務包括網站維護與更新、舉辦午餐演講會等,所需經費由召集人所屬之研究所向副院長提出申請,由院方「人文社會科學新領域之開發及研究環境之改善」項下支應。

 

五、本會除推動院內相關研究外,亦負責推動與國內外其他學術單位的合作事宜。

 

六、本作業要點由本會訂定,呈院長核備。修訂時亦同。

 

回頁首

 

                                                                           

中研院明清研究會之回顧與展望

 

明清研究會之回顧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具有跨所、 跨學科、跨領域綜合研究之特質。院內人文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透過此一跨所的學會彼此溝通、交換、 分享研究所得與新知,激盪新的研究火花。明清研究會成員來自當時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現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民族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 社會學研究所等。同仁以明清資料為一手研究素材從事歷史、哲學、 文學、心理學、宗教、軍事、社會、經濟等方面之研究。學會透過定期交換心得與討論分享研究成果, 並邀約海內外訪問學者交流切磋,進而發展新的研究課題。明清研究會自組成後即藉由舉辦學術講演、成立讀書會、 申請跨所跨領域的研究專題計畫、舉辦工作坊與召開國際研討會, 以及發表研究成果出版品等方式,拓展學術研究的領域, 並與國際間新興的研究課題接軌,十數年以來已積累相當成果,其中要項有: 
 

  1. 舉辦學術講演: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 明清研究會正式以午間演講的形式邀請學人講演; 學會公開學術資源,廣邀院內院外對明清研究有興趣者參與。 十五年來(迄二○○九年)共舉辦了八十六場次、 九十一講題的專題講演或座談會,由國內外一百零七名學者主講, 其中美籍學人共四十三位、大陸學人十三位、日籍學人九位、 歐陸學人五名,以及港、新、紐籍學人共七名。藉由講演的活動, 國內學者與國外學人能夠定期交流、交換研究心得,國內明清研究的視角亦得此拓展。 
     

  1. 成立讀書會:

    明清研究會成立後即成立讀書會, 研讀中西方新近的研究成果與理論。中研院內外的學人皆共同參與研讀及討論,並結合己身之研究課題, 進而展開國內相關研究新的嘗試。讀書會主題計有一九九八年的「 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案類在中國」、 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間的「物質文化、日常生活與中國」、○一年至○二年的「涓滴之流:日常記憶與鎔鑄認同」、○二年至○三年的「消費 / 文化」、○三年至○四年之「記憶與認同」、○四年至○五年之「記憶與文化」、以及○五年至○六年之「Next Step」,並衍生出「案類」、「公與私」、「物質文化」、「 記憶與文化」、「認同」等在國代學界中新興的研究議題。 
     

  1. 申請專題研究計畫:

    讀書會與講演活動為明清研究會注入了活水, 其後本會申請之各項主題研究計畫更加強研究課題的深度。明清研究會申請並執行的專題研究計畫有: 一九九七年中研院近史所主題計畫「禮教與情慾: 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二○○年中研院主題計畫「 明清文化中的情、欲與禮教」、二○○三年中研院主題計畫「 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及二○○四年國科會整合型計畫「 個別經驗與集體記憶:一個跨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等四項, 除中研院內研究人員外,也邀請院外學者參與計畫,並展開國內「 情慾」、「物質」、「消費文化」、「文化認同」、「歷史經驗」、「集體記憶」等研究課題。 
     

  1. 工作坊與國際研討會:

    一九九八年至二○○六年間明清研究會共主辦或協辦國際研討會與工作坊廿四場次, 主要關注的議題有「記憶與文化」、「物質與文化」、「 消費與文化」、「記憶與認同」、「情慾」、「公與私」、「私與情」、「案類」、「人文學」等。 
     

  1. 研究會出版品:

    明清研究會共有十二種相關論文集出版,為上述「情慾」、「公私」 、「案類」等主題之研究成果:《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後/現代性》、《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 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對話篇》、《睹物思人》、《欲掩彌彰: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私情篇》、《 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情欲明清:遂欲篇、達情篇》、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轉變中的文化記憶: 中國與周邊》等。 
     

  1. 與國際人文組織合作:

    明清研究會成立後, 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已成為台灣較有組織之人文研究團體,並於二○○四年獲邀加入美國「人文學聯合會」(CHCI, 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為台灣首個加入 CHCI 的人文學組織。 明清研究會現為 CHCI 的咨詢成員 (Advisory Board Member) 及亞洲地區的重要成員,歷年年會均與會對話。此外, 明清研究會也扮演了國內人文組織的示範推進作用,並協助各大專院校成立校級人文研究中心、 並協辦相關人文研習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等。迄今台灣已有三個人文組織加入 CHCI 
     

  1. 架設網站提供學訊交流平台:

    明清研究會自一九九八年起架設專屬網站,公佈學訊及研究會概況, 並於隔年起透過電子郵件群組發送不定期的學術活動及出版學訊給學 人與加入「明清學術網路討論群」的成員。藉此提供學人間交換學術訊息的平台, 並期許此網站成為愛好文史之社會人士了解明清歷史文化的管道。 
     

明清研究會之新近發展

   十數年來,明清研究會透過邀請學人講演、舉辦讀書會、 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不同的方式與國際學者交流,除可得悉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能交換彼此的研究心得, 開研究風氣之先。本會將持續開拓新的明清研究領域,並積極地與國際學術組織交流合作。

   然而,明清研究會過去的運作方式不無局限。 研究會為院內研究人員自發組成之跨所組織,初無嚴格的規章, 其發展方向、形式由研究人員共議而來,相關活動的組織工作、 邀約講者及各個會議的主持等行政事務皆由研究人員義務代勞,故在人力統籌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其次, 研究會本身並無固定的經費來源,行政人力、網站更新、 學訊寄送等常務,多靠各研究人員個人及其助理支援、辦理; 召開學術研討會及舉辦活動也多依靠中研院各所或合辦單位提供場地 及行政資源,故學會有時未能發揮即時的功能與效率。再者,明清研究會雖然已於二○○四年加入 CHCI, 但因研究會僅是研究人員間組成的「民間」組織,在單位隸屬上與中研院方的關係並不明確。

   職是之故,明清研究會成員秉持初衷, 希冀研究會能成為舉足輕重的明清研究交流平台,並在國際學術的場域中持續增加影響力。二○○九年七月起, 本會改變組織方法,其大端與目標如下:

  1. 確立組織與經費:明清研究會隸屬於中央研究院,經費由院方提供。 院內從事明清時期各方面研究之人員公開推選委員若干名,成立「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學會會務由委員會主持。委員會訂立章程, 積極結合資源與人力,繼續推動明清研究,並確立人事與行政、學術發展等執行辦法。

  2. 推動國際合作:明清研究會將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學術組織間的交流、 對話與合作,努力拓展院內外明清研究之國際視野。

  3. 加強電子化交流平台:明清研究會已有網站和學訊交流的基礎機制, 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及資源。研究會將加強數位化的交流、 學習平台:一、學會網站將繼續維持並改善其學訊發佈與交流、 討論的功能,即時傳遞與明清研究相關的講演及研討會訊息,並介紹新出版之相關著作。 未來也將設計討論區或論壇作為學術意見交流的空間。二、明清研究會每月將發行電子報一期, 寄送院內外明清研究相關學者學友,提供學訊、學人動態、相關出版物等訊息。三、 研究會將陸續整理現有明清研究會之學術資料, 將過去明清研究會舉辦或協辦的講演、討論會之影音資料數位化, 將此資產有計劃的放置在網頁上供學人及大眾參考,希望這些學術資源能進一步發揮社會文教功能。

  4. 持續舉辦研討會及演講等各項活動:

    明清研究會舉辦午間學術講演活動已持之有年,參與者眾, 效果良好。今後仍會持續邀請國內外明清學人講演,並籌辦國際學術會議。 
     

   二○○九年七月起明清研究會施行新的組織辦法, 並獲得固定的經費支持。立足於此前十數年之資源與傳統上展望將來, 期許本會能為推動國內外明清研究、開拓研究視域、提升研究水平,作更大的貢獻。

 

回頁首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委員簡介

 

        

 

 

 

邱澎生 (Peng-sheng Chiu)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明清中國經濟與法律領域的長期演變,諸如商人、士人與官員對財富分配、契約執行乃至於涉及「公利 / 私利」等經濟事務的價值心態,以及官員、幕友與訟師如何建構法學知識。探究這些「價值心態」與「知識結構」如何與當時中國的經濟與法律制度交互影響並且彼此界定?是其主要的研究關懷。學術著作有《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與陳熙遠合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等。

 

 

 

 

 

許雪姬 (Hsueh-Chi Hsu)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專長領域為台灣史。目前研究計畫有:十六至十八世紀有關臺灣古地圖、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戰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以及史料數位典藏。學術著作有《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 (臺中:臺灣省文獻會,2000)等。

 

 

 

 

 

 

 

 

 

 

 

    

          

 

黃克武 (Ko-wu Huang)

 

史丹佛大學歷史碩士、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專長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目前進行之研究計畫有:嚴復與赫胥黎:以昧經本《天演論》為中心之分析、中國與赫胥黎。學術著作有 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簡體字版,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及《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70)1994)等。

 

 

 

 

 

 

 

黃進興 (Chin-shing Huang)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近十年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兩個項目。未來研究的議題則是:從理學到倫理學,旨在探索世紀之際中國道德意識的轉化。近期著作有《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北京:三聯書店,2008)、《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1;北京:北京大學,2005)及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等。

 

 

 

 

 

 

 

     

      

詹素娟 (Su-chuan Ch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專長為族群史、區域研究、史學理論。學術著作有與張素玢合著:《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 ()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與劉益昌合著:《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臺北:北市文獻會,1999,與潘英海合編:《平埔群族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等。

 

 

 

 

 

 

 

劉錚雲 (Cheng-yun Liu)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國明清社會史。著有學術論文 〈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2009)、〈尋找大清「精微批文」〉(2007) 及〈城鄉的過客——檔案中所見的清代商販〉(2005)

 

 

 

 

 

 

 

 

 

 

      

      

賴惠敏 (Hui-min Lai)

 

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領域為中國清代史, 長期以來研究清代社會經濟史,目前進行計畫是內務府財政。關注清朝皇室的收入,包括地租、人參玉石專賣、發商生息等。 支出則包括奢侈消費文化、藏傳佛教信仰。學術專著有 《但問旗民:清代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續修澎湖縣志•財政篇》澎湖縣政府,2005與《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等。

 

 

 

 

 

 

 

 

 

 

鍾彩鈞 (Tsai-chun Chung)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系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專長為宋明理學。學術專著有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等;近期論文〈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2007)、〈來知德哲學思想研究〉(2004) 等;並與楊晉龍合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等。

 

 

 

 

 

 

 

 

 

     

      

嚴志雄 (Lawrence C. H. Yim)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專研明清文學、錢謙益詩文、文學理論等。著有專書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學術論文〈陶家形影神:錢謙益的自畫像、反傳記行動與自我聲音〉(2007)“Loyalism, Exile, Poetry: Revisiting the Monk Hanke” (2006)“Political Exile and the Chan Buddhist Master: A Lingnan Monk in Manchuria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2005) 等。

 

 

 

 

     

歷任委員》

   
           

 

         

回頁首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讀書會

「理學與家族」讀書會

        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在歷史學界或中文學界,近年來都處於相對衰微的局面,不少受過長期而完備訓練的年輕學者,雖已具有獨立從事研究的能力與研究的熱誠,但工作難找,在不夠穩定的研究環境下,很難發揮其研究實力。而即使有固定工作之後,在無同好切磋共勉的環境下,不僅有孤單惶惑之感,甚至減損研究生產力。因此,若能建立起一個可以共同學習、彼此激勵的學術群體,匯聚個別的研究力量,應有助於個別學者的研究成果,且能提高此領域在學界的能見度。再者,今天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學術的蓬勃發展、國際漢學版圖的快速變化,實有必要更有效地凝聚並加強自己的實力,尤其培育年輕學者,追求學術的優良表現。
        研究群現由近史所呂妙芬博士主持,每兩月舉辦一次論文討論會(讀書會),每次發表兩篇論文。暑假期間另舉辦一次小型研討會或讀書會。

更多》

                     

「清史」讀書會

        「清史讀書會」由參與成員共同選定晚近清史研究的英文著作,閱讀討論。讀書會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以分章報告並討論的方式進行,旨在透過閱讀和討論,對海外清史研究有更多認識,也藉此加強臺北學界同仁之間的交流。過去近四年期間,此讀書會定期運作,討論氣氛良好,參與者均感有所收穫。從 2010 年開始,本讀書正式接受院內明清推動委員會補助,並擴大活動規模,除了維持原先以閱讀英文著作為主的讀書會外,也規劃加強與國內撰寫專書之作者對話的機會,舉辦系列演講。「清史讀書會」擬於 2010 年度內,邀請 6 位國內正在撰寫明清史專著的學者前來演講。演講內容希望以書的規模為主,說明書的問題意識、史料、方法論等,並分享研究和寫作的經驗。讀書會成員中不少人都感覺到,國內學者之間其實很少有這類的演講和交流,大部分都以發表單篇論文為主,因此讀書會希望能藉此創造這個層次的交流平台。

更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