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時間:2012 年 5 月 9 日(星期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王士銘 撰寫

  今日讀書會由林士炫教授帶領讀書會成員導讀恰克圖貿易報告檔案。這些交易清單都是大盛魁賣給外蒙古王公們貨物的交易明細或紀錄。原件藏在蒙古國家檔案局,白底黑字並蓋上紅印(「大盛魁」印記)。我們閱讀的是影印本,有些文件中紅印與文字交疊,因紅印轉黑看不清交疊的文字,難以辨認;有些文件書寫潦草,也得費心辨識。其次,這些清單記錄的數字均以「蘇州碼」標示。蘇州碼是一種商用暗碼,流行於清代的商業貿易。

  這些交易清單,皆與外蒙王公或扎薩克和大盛魁交易使用的「印票」有關係。即外蒙古王公們開出一種蓋有王公或旗署印信的「印票」——借據給大盛魁,賒買貨物。它不僅是外蒙古王公對貸款商號負有責任的證明,而且也對貸款負保證還清的責任。每年夏秋之際,大盛魁以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為中心,劃定通往各部、旗的若干條路線,每條路線組織若干售貨員,由一個掌櫃領導。他們帶著駱駝和帳房馱著日用百貨到各部、旗賒銷貨物和放「印票」帳生意。他們到各部、旗收帳的時候,只收羊馬、不收其他東西。凡經挑選的羊馬,都打上火印、作價,由各部、旗派人將羊馬送到指定集中地點,交由大盛魁的人員處理。換句話說,閱讀這些交易清單可以觀察大盛魁在外蒙古地區經營活動,以及它與外蒙古王公的借貸關係。


  劉序楓教授分享清代臺灣民間商業單據(彩色影印件)。根據商業交易習慣,單據上的金額、日期、關係人等都會蓋上紅印,防止塗改、變造。單據寫作格式類似閱讀檔案格式。這些單據繕寫方式影響至今,十分有趣。


  閱讀檔案過程中,有些看不懂的名詞被釐清了。這些名詞可能是蒙古語轉譯漢字,但是由於撰寫單據的人不同,既使是同音字轉寫成漢字亦有出入,造成我們在閱讀上的困擾。解決閱讀困擾的唯一辦法,就是多讀檔案,累積經驗來判斷。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一書助益甚大,有些檔案裡的音譯字,均可在這本書中找到對應的音譯字。例如:

  1.「吉沙」是衙署名稱,「筆斜氣」是筆帖式。

  2.「朝合台」與「察克達」音同,根據行文,應指:看家、巡丁之意。

  3.「合納」與「哈納」音同,應指:蒙古包牆面格柵。

  4. 耳氣,指傳話人。

  5. 梅令(梅勒),是副章京。「牲群梅令」,是指管理牲群職官。

  6. 禾木桿:車用設備。房梭:蒙古包布料。

  7. 牲群甲克而慶:管理牲群職官。

  8. 賊人(音譯)職官名,哦七而(奧氣兒)職官名。

  9. 草屜(馬鞍)是繩線。



  旅蒙商大盛魁以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為經營區域。這些單據證明了大盛魁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收集蒙古人賒欠的牲群後,將牲群趕往歸化城,再輸向內地銷售的交易細節。其次,大盛魁與外蒙古王公們交易的騸馬、騸駝、綿羊的價格始終如一,未隨物價波動調整。換言之,蒙古人將牛、羊、馬、駝抵補大盛魁賒欠款項,大盛魁卻是壓低價錢收購,並且長期壟斷物價,剝削蒙古人,致使蒙古人生計被大盛魁控制,這成了蒙古人經濟日益困頓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大盛魁也隱然成為蒙古人與內地漢人之間往來的衝突點。





回頁首

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介紹


回到第三十一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