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時間:2012 年 4 月 25 日(星期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王士銘 撰寫

  陳國棟教授先解釋毛皮、皮草交易中的常用名詞:在商業上,未經揉製的皮草稱為生皮,經過加工後稱為毛皮、皮毛。在交易過程中,fur 通常指稱野生的毛皮,pelt 指牛皮,fell 意指加工過的,skin 則指山羊皮。在恰克圖市場中斷期間,北方的中國商人經常到廣州去採購。從廣州進來的大多是海洋動物的皮毛。例如:海獺(sea otter,海龍、海虎)、海狗、海狸(海騾)。事實上,1835 年後,澳門月報內記載了各種進口毛皮資料,是研究毛皮的絕佳史料之一。

  外蒙古、西伯利亞地區盛產的野獸毛皮種類眾多,中國商人在此地向蒙古人或俄國人購買包括狐、狼、豹、灰鼠、猞猁等珍貴毛皮,繼而轉運至中國內地出售。俄國向中國出口最多的毛皮種類是貂皮、狐皮。特別是火紅色的狐皮,和紫貂皮一樣在中國有廣泛的銷路。除此之外,俄國也出口海狸皮、水獺皮、兔皮、各種貂皮,特別是灰鼠皮。外蒙古盛產動物毛皮,種類亦繁,尤其是在喀爾喀、科布多一帶。最常被商人採買的毛皮有綿羊皮、山羊皮、羔子皮、牛皮、馬皮、駝皮、驢騾皮等,而珍貴的毛皮有:灰鼠、猞猁、旱獺、狐、狼、貂、豹等。


  中國內地毛皮需求量很大,衛三畏《中國總論》記載:中國官員冬季穿著精緻而有光澤的縐綢袍子,以高貴的毛皮鑲邊,加上華麗的刺繡,看上去雍容華貴的程度無以復加。冬天,袍子上面再穿一件綢或皮馬掛,漂亮而暖和。羔皮常見使用,絨毛狀羔皮羔皮之外,還有更細的毛皮,例如:野兔、野貓、家兔、狐、狼、水獺、松鼠之類,也作為衣著,供各階層的人穿著。

  賴惠敏教授分享,旅蒙商大盛魁跨足許多行業,投資各種項目,毛皮即是其一。大盛魁一向以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為根據地,對庫倫、買賣城的業務不是特別關注。鴉片戰爭以後,西洋各國紛紛在歸化城設立洋行,毛皮輸出激增,大盛魁始加強庫倫一帶的業務。大盛魁每年由營運到歸化城的毛皮數量很大,也大量採購運銷各種野獸皮張。



  劉序楓教授分享今堀誠二〈清代のギルドマーチャントの一研究 : 内蒙古朝陽村の調査〉一文中,對「張家口」貿易活動的研究。張家口,位於今河北省西北,察哈爾地區南部,北臨內蒙古草原,南接華北平原,往南抵北京,往西至大同。它是中國內地進出蒙古的重要門戶之一。清廷為控制該地區貿易,凡赴蒙古草原和漠西厄魯特蒙古族地區進行貿易的商賈,須向理藩院或駐張家口的察哈爾都統、歸化城將軍、多倫諾爾同知、西寧辦事大臣等申請,經審查才給予准入蒙古「部票」,在指定盟、旗境內貿易。無票者不得進入蒙古貿易。


  今堀誠二討論張家口外朝陽村的商業組織──保正行。張家口外的朝陽村,大多數商號均加入保正,會員之間,輪替擔任保正,管理交易秩序。商號內有經理支配商號所有事務。今堀誠二認為這些商號經營活動類似今日的同業公會,協調同業之間的糾紛或利益。在張家口經商的山西人很多,以致於關帝信仰成為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擔任保正的商行要協調同業主持祭祀活動;其次,保正也維持同業自治,避免惡性競爭,並與官府打交道,特別是張家口理事同知。

  另據波茲德涅耶夫的《蒙古及蒙古人》:「張家口,面積約二十平方里,從長城邊牆的大境門進入,由北而南分為上堡、下堡兩部分。上堡的買賣城又稱市圈,城周二里許,是張家口最主要的商業區。在恰克圖貿易和在蒙古草原北部銷售茶葉的晉商,都在這裡設立商行和貨棧;他們從俄國輸入的呢絨、絨布和毛皮製品,也都是先運到買賣城的貨棧,然後轉運中國本土。」



  俄國人的住宅與他們的茶葉堆棧都集中在張家口郊區──元寶山。朝陽村即元寶山腳下的一個村落。居民五方雜處,除了外國人,也來自北京、山西、蒙古等地。這裡的俄國人泰半與華商交易毛皮及雜貨,轉運茶葉回俄國。俄國商人不在此地開店,只有住宅大院,大院裡面有倉庫,用來貯存從俄國運來的商品,以及存放從中國購買的茶葉,待轉運回俄國去。





回頁首

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介紹


回到第三十一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