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4 月 9 日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清史讀書會」系列演講
白若思先生演講側記

助理 瞿惠遠 整理撰寫

  清史讀書會於 101 年 4 月 9 日(星期一)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白若思先生前來演講,講題是「簡介俄羅斯漢學:俄羅斯漢學歷史與學術形態」(投影片檔案見此),大綱如下:

  俄羅斯漢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此次演講介紹兩個部分:一為俄羅斯漢學歷史的概要,二為俄羅斯漢學現狀的一些特點。

  俄羅斯漢學經歷了跟其他西方國家漢學相同的歷史階段,但因中俄兩國早已有比較頻繁的來往,故俄羅斯漢學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它雖然從十八世紀初開始受到其他西方國家漢學的影響,仍是自成傳統。

  首先介紹的是俄國漢學誕生前的中俄交往、十八世紀俄羅斯漢學誕生、十九世紀上半的「傳教漢學」、二十世紀上半幾次巨大的轉變及較自由、多彩的階段,同時列出俄羅斯最著名的漢學研究機構與漢學家,並解釋後者對漢學發展的貢獻。br />
  在俄羅斯漢學學術形態的部分,則針對其特有的或比較發達的方向作說明,聚焦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初的著作及最重要的成果。因為本演講在清史讀書會中舉辦,所以內容較偏重有關明清兩代的歷史、思想,包括政治、社會、中國周圍國家與地區、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歷史上此地域經常是中俄交往的中介點),也涵蓋雅正文化與文學、通俗文化與文學、民俗、宗教政策、民間信仰等議題,介紹最著名的當代俄國漢學家及其著作,並探討中國學者對俄羅斯漢學歷史所進行的研究,和翻譯、引用俄羅斯漢學文獻的情形。

  與會學者亦提出一些看法與白若思先生交流,例如俄國漢學家的研究似乎較集中在文學方面,歷史方面則較衰微,學者也逐漸凋零;另外,近年有關邊疆史的論述受到重視,過去被忽略的中俄長途陸路貿易,值得留意,因為兩國間的陸運其實比海運更多,而歐洲的毛皮、麝香、羚羊角等商品,也常先運至俄國,再送入中國,中、俄文的檔案裡皆有不少這類史料,應由專門的團隊翻譯,並做系統性的整理。白若思即將前往上海復旦大學擔任副研究員,學者們希望他與近史所保持聯繫,繼續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也期盼未來能有機會透過他的協助,促成與俄國學界之間的合作。

  出席者:李鎧光、賴惠敏、呂妙芬、沙培德、余敏玲、巫仁恕、林志宏、瞿惠遠

  



讀書會活動剪影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九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