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4 月 27 日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清史讀書會」書摘分享

David Johnson, Spectacle and Sacrifice: The Ritual Foundations of Village Life in North China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390pp.)

  本書是有關山西鄉村儀式和社戲的研究。作者透過田野訪察的心得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研究,詳細介紹了山西村莊的兩類慶典活動:(1) 接近民俗的季節性慶典活動,如新年元宵節的祭祀和戲劇等;(2) 在寺廟中舉行,慶祝神明誕辰的儀式性慶典,如迎神賽戲。這些活動主要由村落的組織「社」所負責,這些「社」是相當悠久而穩定的村落組織,作者認為能提供我們對於研究中國華北鄉村生活的另一重要視角。作者也認為,透過這種對鄉村儀式和社戲的微觀研究,可以讓我們對中國傳統宗教和戲曲、村落組織和生活等,都有更新、更深入的瞭解,甚至對許多過去學界習用的分析概念,提供質疑和反思的作用。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元宵節的慶典,這些慶典和社戲在 1930 年代之後停演了五十年,於 1980 年代才紛紛再重演,1980 年代又發現了一些重要抄本,因此在中國民俗與戲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章主要討論山西任莊許氏宗族主導的元宵慶典,本章以 1980 年代發現的《扇鼓神譜》,配合當地扇鼓儺祭活動的實際觀實為主,作者詳細介紹了整個儀式活動的進行,說明任莊的儀式活動宗教味淡薄,和其他地區傳統除禳驅鬼的儀式劇很不同,有其獨特性。作者也討論《扇鼓神譜》文本的內容,認為神譜並非如實反映任莊當地信仰,似乎更接近封神榜,但文字和內容又與菁英文人文化有距離,可能出於某低階文人之筆。作者也說明任莊整體寺廟分布以及許氏宗族在當地的重要領導地位,作者認為扇鼓儺祭活動所顯出許多異於他地的特色,是與許氏宗族的主導有密切關係。

  第二章介紹山西東北兩個村落——鰲石、沙圪坨鎮——的元宵活動。鰲石的元宵慶典中有遊街、真武除十穢、鬼抓肉、抓旱跋等活動,作者特別比較任莊和鰲石,指出明顯的差異,鰲石完全沒有村內長老掌控的痕跡,其慶典活動的進行也比任莊更緊湊而逼真。不過,兩村活動也有共同點,同樣都是由村民參與演出,並沒有儀式專家的介入,他們的儀式劇更接近演戲活動,而不是真正靈媒參與的宗教活動。沙圪坨鎮的元宵節慶沒有演戲或儀式,但有跳舞和遊街,耍故事、燈陣、送瘟神等活動。這些不同村落在元宵慶典活動中所顯出的差異,也顯示當地儀式慶典的多樣性,及某種村落自給自足的特點。

  第三章介紹河北固義村的元宵慶典。固義村的元宵慶典中有許多活動,包括戲劇、遊街、祝禱等,其中抓黃鬼是重要的儀式劇。抓黃鬼在慶典活動第一天舉行,演員戴面具演出,黃鬼是邪惡的象徵,是忤逆的不孝子和罪犯,也是導致災禍的主因,故斬黃鬼的戲具有一種宗教神判和除魔的作用。斬黃鬼的戲碼血腥暴戾,但其他活動仍有新年歡樂的氣氛。作者指出,固義的元宵慶典具有一種正統和異端、神聖與世俗混雜的現象,戴著面具的神明到處可見,與任莊的元宵活動非常不同。

  從上述各村的元宵節慶典可見這類活動的多樣性,且有村莊自給自足的特性,宗教僧侶或禮儀專家的角色並不重要。元宵節慶儀式不在寺廟中舉行,食物獻祭並不是活動中重要部分,相較之下,驅鬼的儀式劇更重要,整個活動的性質都更接近民俗。作者對中國北方鄉村儀式活動提出一個觀察:在非佛教或道教的儀式中,通常在食物獻祭愈重要的儀式中,禮儀專家(主禮)所扮演的角色愈重要;相對地,在驅鬼的儀式劇愈重要的場合,禮儀專家的角色愈不明顯,村莊自給自足的特色則愈強。而所有社戲均有一特色,即民間信仰的想像力強,不受官方正統意識形態或菁英思想所限制。

  第二部是簡介山西社戲的歷史、表演和特質。山西有中國戲曲搖籃之稱,社戲傳統悠久,戲台也是中國最多之地,晚近也有重要文本發現(如 1985 年發現晚明文本《周樂星圖》),作者從當地鑼鼓雜戲、隊戲、賽戲的演出,配合實物證據和文本,認為這些戲劇可能保留了宋元的悠久傳統,即古雜戲的系統。作者也特別指出當地社戲主要演歷史武打戲,而不搬演神仙故事,也沒有藉著戲曲傳達某種敬畏或顫慄的宗教情感,整個演出是為了慶祝神誕,廟會的氛圍則接近於為神明辦生日宴會。

  第三部分是介紹並討論山西東南部的廟會活動──迎神賽社。賽和中國南方的醮很不同,沒有道教色彩,賽的活動包含三大內容:儀式、戲劇、宴會。整個活動由「社」的組織輪流負責舉辦。接著作者分別介紹三地賽的活動,並試圖分別討論樂戶(表演者)、主禮(禮儀專家)、專業主廚(負責獻祭的食物)的角色。第一章寫平順縣九天聖母廟中舉行的賽,除了詳細介紹活動外,這一章也討論活動表演者樂戶。這些樂戶是賽活動中的靈魂人物,以一種世襲或半世襲的方式來傳承技藝,當地的樂戶家族常有一、二百年的傳承歷史,他們的內部成員和工作有分級,也各有工作轄區,與整個村莊、縣城、官府之間有密切的互動和合作,是值得再進一步研究的社會群體。第二章詳細介紹龍泉山后羿廟的賽,這一章也討論負責儀式進行的主禮角色;第三章則介紹長子縣后羿廟的大西關賽,由長子縣五街輪流舉辦。除了介紹歷史悠久的后羿廟和賽的活動,本章也特別說明大西關賽中食物獻祭的豐富盛大的場面。

  作者指出,中國北方農村的廟會慶典活動和南方很不同,道教色彩很淡,深入地方,歷史悠久,許多演員都是家族傳承的。各村的儀式和戲劇樣態不同,多樣性強,且正統教化意味淡。透過儀式和社戲的運作,尤其是「社」的組織,則能提供我們另一種了解中國鄉村自治的組織模式。不過,這本書有相當多的篇幅都是翻譯文本(由中文譯為英文)、描述活動的進行,深入分析與進深研究的部分偏少,是較為可惜之處。

與會學者:賴毓芝、呂妙芬、李仁淵、巫仁恕、陳耀煌、賴惠敏、王超華、李朝津、王士銘、徐維里


讀書會活動剪影






回頁首

2010 年度清史讀書會


2011 年第一次清史讀書會活動紀要分享


2011 年第二次清史讀書會書摘分享


回到第二十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