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學人行腳圖片分享

 

張載故鄉關學文獻豐富

呂妙芬博士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我因執行國科會計劃,今年九月到了西安,並前往郿縣橫渠鎮參訪張載祠和墓。張載祠現為郿縣張載祠文物管理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代以後陸續重修,目前還有修建工程正在進行。不過,平日前去參觀的人很少,因為我們到訪時,看到參訪者簽名簿上已許久未有人簽名,還必須聯絡管理人,請他為我們開陳列室的門,才能進去參觀。張載的墓位於張載祠南方約七公里處,是張載和父親張迪、弟張戩的安葬處,修建良好,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樣人煙稀少。當天開車陪我前去參觀的朋友們是道地西安人,其中除了一位歷史學家外,其他人並不熟悉張載這位關學大家,也從未聽說過有個張載祠文物管理所。他們也不諱言當天的參訪是一次「特別」的旅遊,若非幫忙我,大概不會有前去參觀的念頭。可見無論張載或關學,對當地人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也許因為西安有太輝煌的歷史,太多遠古的文物和歷史記憶,新石器時代的半坡,秦始皇陵以降七十幾座帝王陵墓,又有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等旅遊必到之地,相較之下,張載和關學確實不夠顯眼。這樣的情形不僅反映於人們的想法和旅遊景點的選擇上,同時也反映在學術研究上。當地史學研究以中古以前的研究為盛,近世以下的歷史相對較不受關注;從事關學研究的學者主要在中國哲學領域,關懷的問題和研究角度與史學不同,故就廣泛利用關學文獻從事歷史研究而言,尚有極大的開發空間。

我也到陝西師範大學拜訪學者,並使用圖書館。陝西師大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關學著作,李志凡曾撰〈陝西館藏關學文獻考察〉一文詳細介紹(收入劉學智等,《關學、南冥學與東亞文明》)。呂大鈞、王心敬、劉紹攽、李因篤、李元春等人的著作,收藏均較臺灣豐富。以李元春的著作為例,共有《桐閣文抄》、《桐閣集》、《桐閣餘稿》、《桐閣拾遺》、《桐閣性理十三論》等共41種李所著或編輯的文本。其他如薛敬之、王宏撰、王承烈、白煥彩、王建常、楊屾等人的著作,亦都有收藏。據陝西師大博士生張波告知,關中理學人物的著作在陝西師大圖書館和陝西省圖書館兩處,還有更多,值得進一步翻閱蒐索。

 

此行我也受陝西師大宗教研究中心儒學儒教研究室的邀請,為學生做了一場演講。我原本以為是發表研究近著並與研究生座談,韓星教授告訴我主要聽眾是大學部學生,要準備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目的是讓學生更熟悉儒學。我從未做過類似性質的演講,當天我試著把演講內容擴大,從明清之際儒家性命之學的庶民化及性別問題兩條主軸,談到清初四川儒者楊甲仁的個案研究,看泰州學被中下階層人士與婦女實踐的情形。對著百餘位學生講解我做的儒學研究是個新鮮經驗,學生們年輕的臉龐好像不覺得這個議題冷門,會後提問相當踴躍,這也算是我對目前中國「國學熱」的一種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