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從《幽溪文集》看幽溪傳燈的交遊、著作與教理
主講人: 曾堯民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19 年 1 月 25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2019 年第一次讀書會,邀請中研院近史所曾堯民博士以「從《幽溪文集》看幽溪傳燈的交遊、著作與教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開場時主持人廖肇亨教授首先指出,學界對幽溪傳燈 (1554-1628) 認識頗早,從歷史記載可知其著作豐碩,且晚明佛教界幾個重要的論爭幽溪皆參與其中;更令人意外的是,幽溪別名為有門法師,竟也出現在筆記小說當中,可見其無論在當時或後世皆享有盛名。今日曾博士分享他近年在中國與日本所考察到的《幽溪文集》各版本,並說明其中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幽溪傳燈,生於嘉靖三十三年 (1554),卒於崇禎元年 (1628),浙江衢州人,早年受〈龍舒淨土文〉、《永嘉集》影響,從學百松真覺 (1537-1589),對於淨土有相當程度的弘揚。他從事多種佛教事業,包括重刻印經典、祖師論疏,以及重建寺院等。萬曆十四年 (1586) 幽溪道場建成,居山四十餘年。曾博士指出,目前最容易看到的《幽溪文集》版本收於《衢州文獻集成》(下簡稱衢州本),於文集中可見其與當時士大夫、官員往來密切,不僅著作等身,也參與修繕寺院,在文集中「募緣疏」一類中可看到其人際網絡與經營寺院的做法。傳燈生平資料見於韓敬〈高明寺碑〉、再傳弟子受教所編〈年譜〉,以及受教《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收於《續藏經》)、蔣鳴玉〈有門大師塔銘〉(收於《幽溪別志》),以及散見於《法華經持驗記》、《新續高僧傳》、《淨土聖賢錄》等文獻之記載。受教為傳燈再傳弟子,傳燈的養母是受教的祖母,他曾任南京僧錄司左講經、高明寺住持。身為傳燈晚年的侍者,受教也幫傳燈編輯文集資料,因此是研究傳燈著作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傳燈在清初的第四代弟子全彰靈耀也曾編輯過傳燈的注疏,是另一條值得繼續追索的線索。

  關於幽溪傳燈的著作,據學者林一鑾據《幽溪別志.幽溪道場著述考》統計,約有三十餘種,曾博士則透過《幽溪文集》的內容增補了另外三種,分別為《楞嚴玄義釋玼》、《往生捷徑法門》、《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別行疏》(這三本現皆不存),進而指出傳燈著作應為三十五種。其中入藏者有十二種,未收入藏者二十三種,而《幽溪文集》、《幽溪別志》皆為未入藏者。於著錄上關於《幽溪文集》的卷數,〈有門大師塔銘〉記為三十卷,受教〈幽溪道場著述考〉中記載為二十卷,皆非今日可見的十二卷。《幽溪文集》除了衢州本外,曾博士找到京都大學圖書館藏(下簡稱京大本)與南開大學圖書館藏(下簡稱南開本)的兩種版本,京大本與衢州本相近,皆缺卷九而為十一卷本;南開本則十二卷齊全。南開本封面錄:「板藏高明寺,已兩經兵燹(此指太平天國之亂),幸而未毀。光緒乙未(光緒二十一年,1895),真覺寺僧敏曦見而惜之,雇匠刷印,缺者空之,以冀傳世。分贈山陰張君哲甫者,又《幽溪別志》十六卷。」曾博士表示前述衢州本是根據光緒十九年 (1893) 天台山真覺寺本,此處敏曦於高明寺見板,二十一年刊刻,可推測當時有真覺寺、高明寺兩版本的《幽溪文集》。

  曾博士比對現存的三個版本,其中南開本為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刻本,於清光緒乙未刷印,此版本珍貴之處在於比衢州本與京大本多一卷。衢州本與京大本皆缺卷九,且卷二為贊;南開本則將贊置於卷九,卷二則是序文。因此,三個版本中只有南開本有兩卷序文(卷一與卷二)。曾博士最後提及《幽溪文集》的文獻價值,指出相對於經疏必須跟著該經文的進路解釋,文集更能完整表達自身的意見。

  演講結束後,文哲所劉家幸博士詢問,京大本與衢州本相似,是否有可能是版木傳至日本,在日本印出?佛光大學黃繹勳教授補充,版木有可能流傳,但即使如此,拓印出來的墨跡不可能完全一樣,只需比較兩個本子的墨痕,就知道是同一塊版木再印,或者是同一版本翻刻。此外,也須進一步比對文字的刻工與字形等資訊。廖教授總結,幽溪傳燈是一個奇人,他與江浙一帶的文人、思想家皆有往來,不只遍注群經,連出版用的紙張都自己製作,曾博士所發掘的《幽溪文集》版本更全面,可供學者後續研究。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