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東亞英文史料讀書會」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鴉片戰爭前英國對華商貿史料管見
報告人: 游博清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持人: 朱瑪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9 年 4 月 19 日(五)上午 10:30 至下午 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大樓四樓會議室
撰寫人: 黃寶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十九世紀東亞英文史料讀書會」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十九世紀東亞英文史料讀書會」第三次讀書會邀請到中興大學歷史系游博清教授演講,講題為「鴉片戰爭前英國對華商貿史料管見」。游教授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清代對外商貿史、海洋史、中西交流史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在本次讀書會中,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貿易上具有壟斷權,因此游教授便以東印度公司為主的史料與大家分享英國對華商貿史料的研究心得,並著重介紹與中國比較有關係的部分,最後點出許多可以繼續深入發展的方向。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0 年,名為 Governor and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並獲得對東印度地區貿易的王室特許狀。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一個跨國企業,在許多地點都擁有貿易站。不過其剛創立時並不起眼,直到十九世紀才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公司。它在倫敦總部有董事會,是公司最重要的組織,由二十四名董事組成,負責決定公司大小事務,其下統轄各式各樣的委員會。

  英國東印度公司早期是以商人身分進行活動,與各地的國王交涉時相對地位較低。其崛起與英國海軍有很大的關聯,十八世紀中葉發生的七年戰爭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轉變關鍵期,是次戰爭使英國成為海上霸權,1757 年對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 (Battle of Plassey) 獲勝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代替英國徵收孟加拉地區稅金的權力,令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商人搖身一變,成為類似國家代理人的身分,代理英國殖民印度,十九世紀之後更演變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在當地有司法權,並設有大總督。

  英國對中國的貿易以茶葉為主,但多半是從歐陸走私,至 1784 年後因英國國會通過折抵法案 (Commutation Act) 大幅調降茶葉稅,茶葉價格迅速下降,貿易量也隨之增加。大幅提升的貿易量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必須改變貿易型態,對中國往來的頻繁,使其在中國開始設置常駐人員,例如大班 (super cargo)、茶師 (tea inspector) 等,而通信方式、薪資給付方式以及航班都因此改變。

  東印度公司的資料主要藏於大英圖書館 (British Library),目前已開放進館內拍照,游教授建議,如果有人想要更深入了解東印度公司的檔案,可以參考 Martin Moir 的《印度事務部檔案概覽》(A General Guide to the India Office Records)。游教授接著介紹東印度公司的檔案編號邏輯。檔案編號開頭的 IOR 係指 India Office Records,接著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大概可分為下列幾類:A 系列是特許狀、條約,B 系列是董事會議紀錄,E 系列是一般通信,G 系列是商管紀錄,J 系列是書記資料,L 系列是帳冊,O 系列是職員傳記,R 系列則是較晚才整理的檔案。其中以 G 系列尤為重要,G 系列是各地商館在當地的活動紀錄,其中 G/12 專門記錄中國以及日本的商館,中國部分記載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四大海關的商館在當地發生的大小事情。第一部分是 Consultation,公司資深人員的定期會議紀錄,Diary 是日誌,記載與航商買賣或給買辦所付款項金額,Secret Consultation 則較機密,要廣州當地更高層才能參與,多與人員任免、跟中國官方往來、茶葉定價等機密事項有關。中研院有購入 B 系列及 G 系列的資料庫,即便是手寫體也可以全文檢索。

  過去中文學界比較常利用的是 G/12,較少使用 R/10 系列。相較於以商館為主體記錄的 G/12,R/10 是倫敦總部對廣州商館下達決策的通信紀錄,可與 G/12 互補。在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史方面,較有名的學者為馬士 (H.B. Morse, 1855-1934),著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其研究多是使用 G/12,並未引用 R/10,游教授認為其原因在於 R/10 是後期整理的材料,因此馬士並未使用到。

  游教授也指出,馬士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只是英國印度公司研究的摘要,若要更詳細認識其內部情況,需進一步了解檔案內容。例如可以透過航班時間、噸位、航行時數等研究航運;通訊也值得更深入探討,如這些信件有分一般或機密,甚至使用密碼編寫。過去研究多半偏重印度部分,中國部分還有近一步研究的空間。匯票紀錄亦鮮少人使用,可進一步探討當時洋人在中國的商貿網絡、華人水手名單。對中國的研究,如李富士 (John Reeves, 1774-1856) 的中國自然史收藏。有一批中文檔案,不是放在大英圖書館,而是放在 National Archives FO 系列,編號 1048,內容為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做生意而收集之中國官員的文件或與行商、買辦往來文件,皆可免費使用相機拍攝。

  接著,游教授跟大家分享幾個做研究時常用的資料庫,例如大英圖書館的 British Library Manuscript Catalogues 可以搜尋圖書館藏的手稿,或者是英國國家檔案館 (The National Archives) 的 A2A,除了可以關鍵字搜尋資料外,搜尋頁面還會提供資料的所藏位置。

  最後,游教授介紹私商 (private merchants)、港腳商人 (country merchants) 的資料及英文報紙的使用。私商是不隸屬於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必須要跟東印度公司申請授權,才能到東方貿易。港腳商人主要是指專做中國及印度生意的商人,較有名者為怡和洋行,留下許多資料。主持人朱瑪瓏教授補充,怡和洋行在劍橋大學的檔案,特別是早期 (1827-1843) 的一些重要書信,已經由 Alain Le Pichon 整理出版。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