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中的近代世界:方法與實踐」第三、四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思想史中的近代世界:問題探討與文章回顧
主持人: 陳建守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 韓承樺教授(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魏龍達(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陳建元(愛丁堡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傅揚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蔡旻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李侑儒(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研究科博士學程)
盧正恒(美國埃默里大學 (Emory University) 博士候選人)
曾寶滿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莊勝全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陳禹仲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19 年 3 月 26 日(二)上午 10:30 至下午 12:30
2019 年 4 月 23 日(二)上午 10:30 至下午 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黃宇晨(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思想史中的近代世界:方法與實踐」第三、四次讀書會紀要
 

  在「全球思想史」中,蔡旻遠認為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Global History” 一文較偏向研究回顧以及個案研究,這與預期有所差異。並考量難易度上的問題,經初步討論,認為 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 一書的導論較為合適。

  曾寶滿針對〈思想史研究的立場——兼論對方法上之檢討〉進行介紹。本文為安丸良夫討論戰後以來日本思想史之研究方法的一篇代表作,其主要探討二戰後至 1970 年代初,學界關注度較高的四種思想史研究方法,分別為:講座派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52)為首的一系列論著、1960 年代開始盛行的近代化理論,以及色川大吉利用田野調查進行的民眾思想史研究。

  相較於戰後日本學界一度盛行重視經濟主義、偏向機械式理解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安丸良夫更傾向評價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在戰前日本的另一分流——哲學者三木清 (1897-1945) 的認識論,並試圖承襲、甚至推展這樣的研究視角。對於丸山真男的一系列研究,安丸一方面對其出色的研究方法給予高度肯定,但另一方面也認為丸山的「支配意識形態」論對思想的社會性關聯之關注仍不夠充分;由此,安丸將丸山的一系列研究放在近代主義的脈絡中加以批判。而對於色川大吉的《日本精神史研究》(黃河書房,1964),安丸則肯定其充分利用地方史料和田野調查的成果,卻不同意色川在天皇制國體思想上的分類,認為其過於現象論及折衷論。

  整體而言,曾寶滿認為〈思想史研究的立場——兼論對方法上之檢討〉爬梳了日本 1940 至 1970 年代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試圖從日本戰後特有的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及近代化理論的興衰脈絡來評價各研究方法,屬日本思想史學的經典之一。然而,曾寶滿也指出若將此作為翻譯選文,亦存在下列三項問題:一、對於丸山真男研究的評價,放於今日較為落伍。二、不包含近年日本學界的思想史研究動向,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可讀性並不高。三、著者已於 2016 年過世,版權上較難接洽。基於上述理由,曾寶滿認為或許可選擇其他近年所出的思想史介紹書,如苅部直《日本思想史への道案内》(エヌティティ出版,2017)中的部分文章等,其內容較為平白,且包含近年學界的研究動向。

  最後,莊勝全提出今年松田利彥所編的新書《植民地帝国日本における知と權力》(京都思文閣出版)。本書內容涉及帝國史與知識史的範疇,乃是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與國際研究集會的共同研究,在 2006 年八卷《岩波講座:「帝国」日本の学知》的基礎上,結合比較研究與殖民地研究的視野,並不再侷限於專業學科或專門性技術的「學知」,而是更廣泛地討論支撐殖民地權力關係形成的「知」之結構、帝國統治技術與其「知」的歐美起源之間的關係、與殖民地傳統的「知」與近代知識之間的互動及再編,以及跨越戰前/戰後、殖民/解殖之後的時間跨度考察等面向。

  同時,本書中也有兩篇針對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朝鮮與殖民地臺灣,有關「知與權力」的研究課題進行回顧與討論,可提供有關殖民現代性議題討論的替代文章。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