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筆墨中的明代高僧
主講人: 吳國豪研究員(何創時基金會)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5 月 5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2018 年第三次讀書會邀請何創時基金會吳國豪研究員,以「筆墨中的明代高僧」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主持人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教授首先歡迎佛光大學的釋永本法師、釋妙凡法師參加本次演講。廖教授指出,二十年前他算是臺灣較早開始關心明清佛教的人,當時由明末清末遺民出家者(如金寶、方以智等人)入手,以此為契機開展佛教相關研究。然而,就研究資料而言,除了常用的藏經、藏外文獻外,另一塊即是今天要談的藝術作品,本次能邀請到何創時基金會書法研究專家吳國豪老師蒞臨,定能開啟更多研究視角,即佛教所謂「入道有多門,歸元無二致」。

   吳老師首先說明自己過去關注晚明文人的書法生活,但對於佛門中人,今天是第一次演講,戲稱這是世界首演。其緣由是何創時基金會收藏了約一百位明代僧人的作品,吳老師也拜讀了如廖肇亨教授等明清佛教研究學者的文章,進而了解這些僧人的法系背景。他認為對史學研究者而言,一手資料(如尺牘)特別重要,因為這些文獻資料往往會與傳世文獻不一致,像是文人最見不得人的資料,或者師門之間的攻訐等,都能在一手文獻中看到,何創時基金會就收藏了頗多這類墨寶。


  話鋒一轉,吳老師指出一般學者都認為晚明是佛教復興時期,這點也確實在藝術作品上反映出來。歷史上佛門對藝術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很大,如唐代開始的寫經僧、佛教石刻、造像題記、碑銘,以至於高僧以翰墨為佛事。如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即指出:「詩文雜學之外,釋門所尚者,厥為書法。自古僧人能書者固多,法書名跡之保存,亦以寺院為便。」另一個以翰墨為佛事的例子是弘一法師,其早年興趣廣泛,然出家後唯一保留的就是書法,甚至風格改變極大,被稱之為弘一體。今日會介紹一些何創時基金會的藏品,因為一般研究書法史的學者也較少看書畫僧的作品。吳老師接著依次於投影片上呈現憨山德清、雪浪洪恩、蒼雪讀徹、雪嶠圓信、密雲圓悟等僧人的墨寶;如憨山德清的手書遺偈,吳老師說明憨山德清與董其昌關係密切,字的風格較為鬆散。啟功先生就曾有詩云:「憨山清後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元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亦即就技術而言,文徵明、董其昌較為高明,然境界上僧人更高一籌。詩中所指的另一位僧人破山海明,其字跡帶有很標準的明代氣息,從他的詩文中可知當時破山的地位崇高,求書者絡繹不絕。事實上明中期以後吳門書家興起,職業書家很多,如董其昌、文徵明都賣過不少字。不過文人較容易視書法為禮物,職業書家更往往於落款中道出與贈送對象的關係,這現象在僧人上較少見。

  接著,吳老師介紹一幅「峨嵋山月半輪秋」的草書作品,乃是密雲圓悟真跡。吳老師指出密雲弟子眾多,有名者亦不少,清順治皇帝對密雲的書法給予高度評價。如陳垣〈湯若望與木陳道忞〉一文便引用了木陳《北游集》中的一則故事,順治皇帝讓木陳評密雲與雪嶠二人的字,木陳評論圓悟學力夠,但天分不如;雪嶠天分高,但學力不夠。順治自己則表示:「我看圓悟老和尚真正是高手,大膽潑墨,心手兩忘,筆法圓潤靈動,出於天然。」在書法史中元、明尚態,明代書法強項是草書,吳老師補充這幅作品實際上很大,當時一層樓的高度相當於現在兩層,書法作品也是巨幅,除了藝術裝飾用外,書家寫時更具有表演性質。

  另一件作品為覺浪道盛的扇面書法,吳老師指出這是明代的泥金扇,利瑪竇曾記載當時宴會中文人雅士美人身邊會帶著好幾把這類扇子,常打開來讓其他人認識自己,也藉機炫耀字體,像是一個活動的交誼廳。利瑪竇自己也善於寫書法(英文加楷書)來傳教。最後談到至日本發展的黃蘗僧人,吳老師認為透過信札的墨寶對於了解古黃蘗(早期黃蘗)幫助很大,隨後用隱元隆琦、木庵性瑫、獨立性易、東皋心越等人的作品為例說明。

   看完吳老師帶來的珍貴墨寶後,與會的永本法師熱情表示佛光山在編輯星雲法師的書信時,有許多早期與星雲法師往來的書信,其中包含難以辨識的書法,最後他們只好將原稿附於後方,若能早日認識吳老師,也許就能辨識出更多作品。妙凡法師則好奇何創時基金會這些墨寶作品多是從何處蒐集?而吳老師對於整個明代的藝文發展有何觀察?吳老師回應,該基金會的收藏多為拍賣而來,來源幾乎遍布全世界,由於現在並沒有專門收集高僧作品的機構,故往往需要像集郵一樣一張張收集。至於明代的藝文發展,傳統說法是資本主義抬頭後,藝術消費遽升,就算許多人批評萬曆之後的皇帝較不勤政,但民間經濟卻很活絡;可以從萬曆之後也是假畫高峰時期,看出民間市場的蓬勃發展。另外還有一點,像是王鐸、張瑞圖等人的作品,若掛起來真的相當震攝人,是現代性很強的作品。廖肇亨教授則表示今天吳老師帶來的作品多為南方僧人,可能是當時話語權與今日學術的焦點都集中在南方,但若再深入挖掘,或許也會看到北方僧人的書法作品,期待後續有更多研究發現。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