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晚年學術幾人同——《朱子晚年定論》在清初的反響
先秦到近世「天下一家」之意涵析論
許三禮《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中之天人觀與治理思想
報告人: 楊正顯教授(國立海洋大學通識中心)
紀晏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林峻煒(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8 月 18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2018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8 月 18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共有三篇論文發表,共十四人出席。

  首先,由楊正顯教授報告〈晚年學術幾人同——《朱子晚年定論》在清初的反響〉一文。自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後,朱子晚年之學術定論以及朱陸異同之爭論成為士人極為關心的焦點。本文藉由清初應撝謙《性理大中》、秦雲爽《紫陽大指》及孫承澤《考正晚年定論》,討論清初如何繼續關注此議題。楊教授指出,應撝謙認為朱熹一生堅守「居敬窮理」,或有言論不一,此乃「因時為學」之法所致。秦雲爽則認為朱熹中年的確曾「悔窮理」,然晚年仍歸於格物窮理一路。孫承澤《考正晚年定論》則專注於朱熹四十五歲後的言論,認為朱子晚年力闢陸九淵之學,亦認為其晚年非主涵養本原之旨。此爭論隨著策論試題而公開化,並延續至明史館館臣們對陽明學術的評價與論定。最後,隨著熊賜履任禮部尚書,重新定義「學統」之所在,學風倒向朱子學,張問達刊刻《陽明文鈔》卻刻意刪掉《朱子晚年定論》,象徵此議題的結束。

  與會學者首先針對背景問題提問,認為應考慮當時朱子學在不同層次的意義與作用,才能說明其盛衰。有學者認為本文引用的許多史料或許都應放在科舉、八股文之脈絡,而非純理學學術史的討論,或可參以社會、政治的角度。所謂「朱子晚年定論」,也應注意文獻中是意指陽明學的《晚年定論》一書,或探究朱子個人思想定論為何,兩者意涵不同,在文獻解讀時須格外留意。也有人認為為何清初會重提陸九淵?朱陸異同的爭議在清代持續論辯等問題,皆值得繼續深究。

  接著,由紀晏如報告〈先秦到近世「天下一家」之意涵析論〉一文。論文主要探討宋代以前中國對「天下一家」的不同看法,特別著重「私天下(天下屬於皇帝家產)」,以及尾形勇作為代表強調「君臣」關係為基礎所組建之天下。作者除了整理前人論述,也試圖與尾形勇對話,並認為〈西銘〉以宗法倫理作為建構天下秩序的觀點之所以普遍被宋人所接受,有其時代因素。

  與會學者多認為本文題目太大,涉及許多概念,如「天下一家」何時出現,其中涉及的家、國、天下、公私、天地等概念也都需要就其時代一一釐清、分疏,或許也可將時間下限定在唐宋,以免討論失焦。而就討論的方式而言,也建議作者可將〈西銘〉作為一思想作品,與當時政治制度的兩個層次分開討論;與尾形勇的對話也必須強調日本學界的關懷。另外,本文性質較接近讀書心得或研究回顧,建議作者朝研究回顧的方向改寫。

  第三篇由林峻煒報告〈許三禮《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中之天人觀與治理思想〉一文。本文主要從許氏的天人觀來討論其經世思想在「天人觀」部分,作者以道統與心、天心、氣數與格物等展開論述;在治理思想方面,作者認為許三禮本其天人觀,以氣數、理來說明人事物變化,認為「治理之良善」以及「修德」與「氣數」有呼應關係,進而發揮「造時命」的說法,也因看重「時勢」而強調「權變」。強調人與天、地的關係,以及人的能動性。

  與會學者首先針對本文的寫作方式及結構提出建議,認為需再檢視各章節主旨、全文的敘述理路,以及引文到闡釋的書寫外,也建議作者可以考慮加入許三禮的仕宦作為、治理事蹟,說明其「治理思想」。且許三禮不算知名的思想人物,也可介紹其生平、著作,如《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之書名等,幫助讀者更加理解其思想。另外,也有學者提醒除了以理學脈絡解讀外,亦應該考慮晚明以來經學、諸子學等風潮對許三禮思想的影響。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