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東林書院道脈認同的不同線索
明清家政知識的流通
江西的制藝主張
主講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周敘琪教授(銘傳大學通識中心)
張藝曦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4 月 21 日(六)下午 1:30 至下午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2018 年第二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4 月 21 日(六)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張藝曦教授、周敘琪教授、丘文豪報告論文,共八人出席。

  第一場由丘文豪報告〈東林書院道脈認同的不同線索〉一文。本文討論東林書院所體現的地方學脈及接續程朱道統的兩條認同線索。丘文豪藉由康熙、雍正本《東林書院志》,試圖梳理從楊時以降至清初東林書院的歷史發展,並指出除了楊時、顧憲成、高攀龍、高世泰的傳承脈絡外,東林書院還有另一條線索,即東林書院一方面上接楊時之道南脈絡,亦同時保有地方學術傳統。丘文豪認為清代理學脈絡難尋,或可經由清初士人對東林書院道統的追認,來探索清代理學脈絡。

  與會學者提醒應多留意相關二手研究,且與其僅使用《東林書院志》,研讀方志、文集等史料或能有更多收穫。另外,本文雖然提出許多線索,但問題意識較不明確。道脈、道統認同也是較大的議題,應注意時人談論的情境與脈絡。或許可以考慮從具體的事件、論辯,於往來交鋒細膩地切入,從言、行兩面釐清、了解時人之立論,或從祭祀人物的改變深入討論。

  第二場由周敘琪教授報告〈明清家政知識的流通〉一文,本文為周教授正在撰寫專書的其中一章。該章從知識流通、傳播的角度探討士人對「家政」的重視,以及明清家政知識對各區域產生的影響。本文以一、「居家日用類書」與家政知識的通俗化;二、士人與家政的「知識」化;三、「講學」模式的家政知識傳播三個層次說明士人對家政的重視。透過十八世紀楊屾之個案,說明制度化的設館教學「農事經營」,在知識傳播行動上集講學、實驗和研究於一體,將治生產業之學向下擴散,廣及社會大眾,對於關中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本文為專書的第五章,與會學者認為此章討論主題為「知識傳播」,應考慮放在全書最前面。與會學者也對本文使用之若干名詞之定義提問,如家、家政、持家、治家、治生、產業經營等,認為應該交代個別詞彙在史料以及當代學術中的意義,以免造成閱讀的混淆。再者,本文所定義的家政與過去研究常見之農書、日用類書的區別也應該加以說明。與會學者建議應從社會、經濟的角度,思考明末賦稅改革是否為本文農業經濟觀念的大背景,文中抽象的儒家哲學與具體的家政知識之動態互動關係,也是可以更深入討論的議題。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家政知識傳播議題太大,尤其作為專書的一章,應否置於其他個案研究專章之後,建議作者再思考全書章節的安排。

  第三場由張藝曦教授報告〈江西的制藝主張〉一文,本文為張教授正在撰寫專書的其中一章。文中指出過去對文社與制藝的研究多重視江南而忽略江西,又常以艾南英代表全體江西士人,本文不僅以江西制藝群體為研究對象,更論及江西內部有更複雜而多元的聲音,不能僅以艾南英為代表。艾南英主張回歸成弘,遵唐順之、歸有光為合古今文之先輩,但這些主張並不為陳際泰、羅萬藻等其他江西士人所接受。陳、羅等人更重視萬曆晚期及天啟、崇禎年間的江西制藝群體的開拓肅清之功。從南昌賀貽孫等人的主張,及其對南昌的推崇,則可見江西內部的地域競爭。張教授也從他人的批評及江西士人的自我定位,指出江右四大家都對所處時代感到自豪,抱有發展制藝新文體的理想,並以「通經學古」為共識,此又與「八股行而古學廢」的看法相反。此影響江西以及江西以外的其他地區,也造成整個制藝文風的轉變。

  與會學者首先從文章結構提出建議,認為章節標題不夠明確,各小節的節名也宜更加精煉,整體稍有頭重腳輕的問題。就文章內容而言,呈現江西制藝群體的差異面,張教授可進一步說明此差異具有的意義與影響。雖然旨在呈現江西制藝群體大同之小異,但若要與江南制藝群體作比較,或許應更明確說明江西派的主張重點,可考慮從議題的方式,以主張內容作為主軸,表現艾南英與其他人在各個主張上的異同。最後,本文提及明末士人的通經學古、八股文主張,何以此主張受到明末以後眾多知名學者的反對?其原因亦值得探究。此外,除了文體之爭,其他造成各區域間紛爭的因素亦值得考慮。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