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何淑宜(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沈信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
召集人: 呂妙芬
時間: 2011 年 6 月 4 日(星期六)下午 2:00
地點: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第一教室
撰寫人: 徐維里
與會者: 呂妙芬、陳復、孫中曾、沈信甫、白百伶、吳孟謙、張藝曦、何淑宜、朱湘鈺、林勝彩、楊正顯、徐維里
 
「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活動紀要
 
  2011 年 6 月 4 日下午,明清「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一百年度第三次討論會於師大國文系第一教室舉行。本次討論會由何淑宜(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與沈信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分別發表論文。共十二人出席。

  何淑宜的論文〈十七、十八世紀朝鮮使節的中國禮俗觀察〉透過爬梳收錄近世朝鮮使臣出使中國所留存下來的龐大《燕行錄》,考察他們眼中如何看待明清易代之後中國社會風俗的變化。由使臣考察的重點特別集中在禮俗儀節等層面上的變化與不同,也隱然突顯了朝鮮本身所恪遵的「禮」的社會價值。本文是何教授參加在韓國舉辦有關東亞《家禮》實踐研討會的論文,全文請見連結(請點選)。與會學者針對目前《家禮》研究狀況,以及使用《燕行錄》進行研究的突破與限制等,交換意見。

  沈信甫的論文〈論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密衍》的圖書式宇宙論〉主要討論方以智解讀其師王宣〈密衍〉諸圖的推演過程。沈信甫指出方以智的研究肇因於前代易學家的衍圖未能使得圖書體用關係豁達明晰,又為讓人瞭解「至理」實是藏於圖書象數思想,故透過融合其師王宣的說法,並以宋明易學諸家的圖書象數思想為準據,從而建構出「圖書式宇宙論」的面貌。全文請見連結(請點選)。會中比較多的討論集中在解讀方以智的文本、何為方以智的獨特貢獻,以及此文本在明清易學學術史上有何重要意義等。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