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儒學工作坊於 2013 年 8 月 17 日假近史所一樓會議室舉行本年度第三次論文發表會。本次會議論文發表人為吳銘輝(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以及吳孟謙(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吳銘輝的論文主要討論羅整菴 (1465-1547) 的人心、道心說及其心性論,並檢視後世學者對他的批評。論文摘要如後:
羅整菴為明代中期程朱學者之巨擘,但對朱子之說有所反省。他反對理氣二分,以「理一分殊」來說明理氣關係。在心性論上則嚴分心性,以心為用、性為體。這樣看來,他的心性、理氣諸論與朱子有同有異,也似乎產生了理氣論和心性論不能合一的矛盾。但整菴對自己的心性之論是很有自信的,所以本文意圖為整菴心性說尋找一個可能的解釋,以檢討學者對他的批評是否公允。道心人心說是整菴心性論中很重要的議題,他以道心為性,人心為情,使一心同攝體用,和朱子將道心人心全歸於發用有異。整菴既以「理一分殊」來修正朱子之理氣二分,在心性論上,是否有相應的概念,以說明心性之間的關係呢?
本文首先以整菴所著《困知記》為脈絡,討論其道心人心說的基本內涵;接著,則以學者和整菴對此議題的論辯進行討論,以求全面了解整菴的意思。本文認為,整菴之所以將道心人心說分屬體用,其主要用意在於儒佛之辨,一方面既不忽略心發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則強調性為心之體,用才有根本可說。整菴既主張不可認氣為理,但承認理氣是一;亦以為不可認心為性,但絕無心性是一之說,可見其理氣論和心性論之間的關係有所曲折。因此,若將整菴心性之辨放在道心人心的架構底下討論,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整菴為解決其理氣、心性之間可能矛盾的一種嘗試。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想由整菴思想的內在邏輯切入,重新檢視後世學者對整菴思想的評論,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惜在前言部分未把問題意識交代清楚,結語也稍嫌無力。也許因為文章沒有清楚說明整菴與朱子學說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對朱學發展有何意義。如文中既認為整菴「嚴分心性,以心為用,性為體」,卻又據其「人心道心」說而指出其「體用直接在心上說」。體用在心上說,實無異於程朱「心統性情」之論,與「嚴分心性」顯有不同。此中曲折,究竟該如何解釋?又如,文中謂整菴有「尊天」之思想,以天為依據;朱子則以理為依據,卻未說明這個差別的意義何在?
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鍾彩鈞、林月惠等已有專文討論。本文雖由「人心道心說」角度切入,恐難見新意。學者建議或可考慮將題目擴大,廣泛搜集明代儒學關於「人心道心」的討論,或許會更具新意。
吳孟謙的論文為管東溟 (1538-1608)《續原教論評》思想的初步探析。論文摘要為:
理學闢佛論與佛門護法論的對諍,是宋明思想史上值得關注卻較被冷落的研究議題。宋末以來,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其闢佛論述掌握了學術界的話語權;於是捍衛佛門義理的護法論著,乃相應而生,針對理學家的觀點進行反駁,明初居士沈士榮所著的《續原教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降至晚明,理學思想的發展已臻爛熟,佛教界亦大有復興之勢,儒佛之間的溝通更為頻繁緊密。會通三教的思想家管志道於此背景下,重新回頭檢視程朱的闢佛論和沈士榮的護法論,撰寫了《續原教論評》一書,試圖從一更高的視野超越兩者的對立。一場超越時空、多重視角的義理對話,遂在此文本中展開。
無論是《續原教論》或《續原教論評》,皆是長期為當代學界所忽視的著作,後者更因文本獲取不易,致使其豐富的內容沈埋久之。本文首先對沈士榮《續原教論》的基本架構與主要論點做較詳細的介紹,並考察此類護法書在晚明的流傳情形。其次則分析管東溟在《續原教論評》一書中,面對理學闢佛論與佛門護法論的對諍,所展現出的思想立場、時代關懷、以及在宋明思想史上的意義。企能在儒釋交涉的議題上,為學界做出些許貢獻。
本文原題名為〈闢佛與護法之間:管東溟《續原教論評》初探〉。與會學者認為,這個題目不容易讓讀者看出《續原教論評》超越闢佛與護法言論的思想特色,作者於是將大標題改為〈儒釋論諍的超越〉。
由於《續原教論評》是一部針對沈士榮護法著作《續原教論》的評論,本文以一節篇幅專門介紹沈氏的《續原教論》,緊接著分析管氏《續原教論評》思想,兩節之間的內容聯繫不大,全文顯得有點鬆散。與會學者建議考慮省略《續原教論》概介的部分,直接進入分析《續原教論評》思想內容的主題,必要時再適度引述《續原教論》的內容,並建議作者思考如何凸出管志道《續原教論評》的文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