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
王矞慈博士〈方以智《象環寤記》中三教思想義蘊〉一文指出,方以智 (1611-1671) 研究雖已蔚為興盛,但其著作中尚有一本少為人所注目的「小天書」值得關注。而《象環寤記》為晚明重要的異夢文本,其書反映出方以智自我敘事的企圖與生命掙扎思路,值得重視。故文中聚焦在「神迹」之主題,並以「神迹之辨」作為解讀全書關鍵線索,區分其立說不同層次與對應立場,展現方以智對家學傳統的消化以及抉擇三教的心志轉關。文章首先從赤老人的立場,討論展現其對神迹二元思考之破,並明其「集大成」的「神全」之論。其次則從緇老人與黃老人對「迹」的釐清,闡述「發毒」論與「托孤」說,使「迹」亦得獨立,現其互立互救之效。最後藉由最後出場的母子蒙媪與霆長統論「全均」之學的開展,以見其「旋四中五」的圖書宇宙論架構。更以此理解方以智醒後之「寤」,以示在世變中自處的抉擇,幅射出對於三教學說的思索與定位。
鄧康宏博士以〈以鬼謀助人謀?從理學與詮釋學思考玩占與修身〉為主題進行哲學反思,探討《周易》占筮在現代的積極意義。鄧博士從歷史和理論的角度,結合宋明理學及現代詮釋學的視角,闡述了占筮作為一種修身工具在哲學中的地位。文章從《周易》的基本背景談起,說明其作為中國傳統經典,雖被視為重要的經典,卻因其占筮的特性而常處於曖昧的地位。鄧博士指出,聖人之教與占筮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屢遭批判,特別是在知識分子和學者群體中,常被視為與科學相悖的迷信活動。鄧博士以此為基礎,提出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理解占筮的價值?他將這一問題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討。第一部分,鄧博士通過分析勞思光 (1927-2012) 對術數的反省,引出了占筮的哲學問題。勞思光作為一位嚴謹的現代中國哲學家,雖然承認術數的趣味性,但對其認知價值持謹慎態度。他將術數視為一種遊戲或藝術性的活動,強調其缺乏科學性和嚴格的知識意義。鄧博士認為,這樣的觀點雖有其合理性,但也顯示了當代人對術數的某種簡化理解,忽視了其中的深層文化意涵。第二部分則進一步回到宋明理學的傳統,聚焦於王船山 (1619-1692) 的「占學並詳」及「以鬼謀助人謀」的思想。鄧博士指出,王船山認為占筮並非單純的迷信活動,而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在面對命運的挑戰時,進行道德和理性選擇的工具。王船山主張占筮與學習應當並行,占卜結果不能完全決定人的行為,而應結合自身的學識與德行,從而達到修身的效果。這一思想突出了占筮在修身中的積極作用,並強調其道德教化的功能。在第三部分,鄧博士結合詮釋學,特別是伽達默爾 (Hans Georg Gadamer, 1900-2002) 的「遊戲」概念,將《周易》占筮重新解讀為一種修身的「遊戲」活動。伽達默爾的遊戲理論強調了「參與」在藝術和文化活動中的重要性,鄧博士以此為理論基礎,指出占筮不僅是一種符號操作,更是一種通過參與而創造意義的過程。透過占筮,參與者能夠與宇宙建立某種深層的聯繫,並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
最後,鄧博士通過深入分析占筮的歷史與哲學背景,從理學與詮釋學的角度,展現占筮作為修身之道的多重價值。占筮不僅是古代的卜筮技術,更是一種能夠提升自我修養的文化實踐。
張惠敏女士〈卜筮與義理的交織:重探朱子「《易》本卜筮之書」的思想意涵〉一文分為兩部分,一為探究朱子 (1130-1200) 「《易》本卜筮之書」的命題,以期能掌握此命題的意涵;二為探問此命題與代表實踐此觀點的《周易本義》的著作,此二者呈現何種關聯的問題。朱子提出《易》本卜筮之書的命題,目的在統合卜筮、象數與義理三概念。此概念的意涵為卜筮是落在吉凶的層次,數是形成卦與象的關鍵,由象來顯示吉凶,但義理的層次是落在占者之德與行為處事是否合於君子之道的層次上。原因是真正決定每卦吉凶的關鍵在占者之德與行為處事是否合於君子之道上,也必須符合卦象所顯示的處境,這是此命題最重要的內涵。如同朱子提出《易》本卜筮之書的命題,若將其實踐至《周易本義》中,這二者之間的關聯,關鍵在聖人既然是以卜筮作為占者行為的準則,朱子以卜筮為占者自身的儀則,實質上是回歸於聖人之教。這是朱子提出《易》本卜筮之書的命題中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朱子理解的卜筮概念裡最重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