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從納粹密使 Hermann von Raumer 回憶錄初探反共協定
主講人: 張哲維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時間: 2023 年 6 月 19日(一)上午 10:10 至下午 12:1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撰寫人: 鍾家澤(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2023 年「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討論會,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張哲維教授演講,由讀書會召集人謝歆哲教授主持。本次演講利用曾替德國駐英大使里賓特洛甫 (Joachim von Ribbentrop, 1893-1946) 擘劃德日反共協議的 Hermann von Raumer 的回憶錄Lebenserinnerungen Band 5 (1935-1938),重新認識本想消弭中日矛盾、優先拉攏英國、組成世界反共同盟,然而如今被視為軸心國家結盟、反抗西方世界象徵的反共協議初衷。

  反共協議的背景是德國本欲利用普遍瀰漫國際的恐共情緒來拉攏英國,突破法國與蘇聯於 1935 年簽訂《法蘇友好條例》對德國造成的外交孤立。希特勒希望可以繞開傳統的德國外交官僚,任用自己納粹的親信來達成這個目標,於是他派任了缺乏外交經驗、年紀尚輕的里賓特洛甫出任德國駐英大使,擔任他的外交顧問。同年 5 月,他也透過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里伯 (Hermann Kriebel, 1876-1941) 了解德國在華軍火工業的發展、國防軍整軍的原料(也就是南贛地區的鎢礦)得以保全,實繫於南京國民政府的態度。當時日本正亟欲在中國擴大自身的軍火事業,假若駐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團被撤回,則德國在華利益將被日本取代。為了維護德國在華利益,希特勒責成里賓特洛甫制定遠東政策。而對遠東事務全然陌生的里賓特洛甫,於 10 月找上曾於莫斯科工作,在 1928 年至 1934 年間發表數篇擔憂蘇聯崛起、威脅德國在華貿易文章的 Raumer 替自己規劃遠東政策。同時,中國駐德公使劉崇傑也給克里伯捎來一封信,表示汪兆銘 (1883-1944) 偕蔣介石 (1887-1975) 達成共識,將由中國向日本提出共同抗蘇的邀請,而兩國皆希望德國可以加入。希特勒同意中國的提議。克里伯隨後於 11 月給希特勒報信,說汪兆銘、蔣介石希望德國可以居中調解中日之間的衝突,如此一來德國便可以確保在華利益。不過,卻因為中日之間的齟齬,讓事情往意料之外發展。

  當時中日在華北衝突,加上日方不滿中國接受英國顧問 Frederick Leith-Ross (1887-1968) 的建議施行貨幣改革,削弱日本在華的經濟實力,使日本鷹派勢力再起,反對汪兆銘將中國納入反共軍事同盟的提議。里賓特洛甫則因急於完成希特勒交辦的任務,於是就順著日本的意思,將中國排除在同盟之外。而克里伯與整個德國外交界與國防軍,乃至於 Raumer,都反對里賓特洛甫與日本過於親近的外交策略,認為此舉除了導致德國在華處境尷尬,更會招來英、美、法對德國的敵意。然而,因為十一月一日汪兆銘被刺,克里伯考量若於此時將德日有意將中國排除在反共同盟之外的消息轉告給蔣介石,會使中日德三國之同盟直接泡湯,遂將此事按下不提。至此,克里伯的中日德三國同盟方案基本幻滅,剩下里賓特洛甫與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 (1886-1975) 在希特勒指示下持續推行。最終於 1936 年 11 月 25 日簽訂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並因遷就日本,而納入抵抗蘇聯的秘密條款,失去了本來欲以中日德三國反共以拉攏英國加入的初衷。最後甚至導致中日衝突激化,隨西安事變、蘆溝橋事變爆發,使德國兩面討好中日的意圖失敗,甚至成為被西方輿論指為同盟日本對抗英美的證據。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