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魚的故事(下集):身體感、水產科學與市場
|
演講時間請以主辦單位網頁為準。
簡介:
「在二戰結束時,兩名分別姓吳和姓郭的士兵從南洋把吳郭魚帶回台灣。因為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牠成為台灣廣泛養殖及食用的吳郭魚。」這個廣為人知的吳郭魚故事,只是上集。本次演講分享二十世紀中葉起,臺灣水產科學家進行吳郭魚育種的「下集」。講者認為,科學家們受其身體感影響而設計出吳郭魚的科學實驗,進而促進各種育種技術的發展。他們利用國際性的水產市場訊息及個人作為消費者的立場,形成對水產消費的身體感,透過實驗及推廣改變了吳郭魚的身體,包括體型、外表、肉質等。吳郭魚在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名字:臺灣鯛。可是,這此努力難以抹走吳郭魚在臺灣的污名:臭土味的代表。講者在臺灣東部留意到臺灣鯛的消費普及度更高。未來研究可針對吳郭魚菜式的研發及多元醬料的運用,以美食學的角度為吳郭魚找一條市場出路。
簡介:
「在二戰結束時,兩名分別姓吳和姓郭的士兵從南洋把吳郭魚帶回台灣。因為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牠成為台灣廣泛養殖及食用的吳郭魚。」這個廣為人知的吳郭魚故事,只是上集。本次演講分享二十世紀中葉起,臺灣水產科學家進行吳郭魚育種的「下集」。講者認為,科學家們受其身體感影響而設計出吳郭魚的科學實驗,進而促進各種育種技術的發展。他們利用國際性的水產市場訊息及個人作為消費者的立場,形成對水產消費的身體感,透過實驗及推廣改變了吳郭魚的身體,包括體型、外表、肉質等。吳郭魚在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名字:臺灣鯛。可是,這此努力難以抹走吳郭魚在臺灣的污名:臭土味的代表。講者在臺灣東部留意到臺灣鯛的消費普及度更高。未來研究可針對吳郭魚菜式的研發及多元醬料的運用,以美食學的角度為吳郭魚找一條市場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