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組入選公告
|
編號 |
召集人 |
論文主題 |
參與成員 |
1 |
張寅彭 |
乾嘉盛世社會詩性之研究 |
張寅彭、王培軍、嚴明、劉奕、鄭幸 |
2 |
Luca GABBIANI |
“Rereading the Qing code”: The Chinese Legal Science in Action |
Jérôme BOURGON, Frédéric CONSTANT, Luca GABBIANI、謝歆哲、王志強 |
3 |
何淑宜 |
名分與秩序:明清禮制研究諸面向 |
林麗月、衣若蘭、何淑宜、尤淑君 |
4 |
毛文芳 |
文本、媒介與近代轉型 |
王璦玲、大木康、陳廣宏、郭劼、毛文芳 |
5 |
李國彤 |
Late Imperial Fujian: Between Local History and Maritime History |
林滿紅、錢南秀 、李國彤、何大鵬、許曼 |
6 |
許檀 |
商人、商幫與華北商業城鎮的發展 |
張利民、許檀、喬南、吳志遠 |
7 |
李伯重 |
明清時期東亞世界軍事技術的進步與傳播 |
李伯重、鄭永常、孫來臣、譚家齊、劉序楓 |
8 |
賴惠敏 |
清代社會與商貿活動 |
劉小萌、畢奧南、王振忠、汪潤、賴惠敏 |
9 |
張隆志 |
十九世紀臺灣史新探 |
張隆志、林文凱、朱瑪瓏、林欣宜、葉爾建 |
10 |
羅娓娓 |
Vehicles of Social Connectivity in the Ming-Qing Period |
巫仁恕、陳曉昀、郭丹妮、羅娓娓、王紫 |
11 |
詹素娟 |
新清史觀點下的帝國、族群與邊區 |
詹素娟、林文凱、林士鉉、張中復、王鵬惠 |
12 |
安如巒 |
Ming and Qing Novels as Sources for Cultural History |
安如巒、林曉蓉、衛易萱、楊迪娜 |
13 |
Dr Zinan Yan |
Ming-Qing Court Culture |
Olivia Milburn, Luke Hambleton、 陸於平、顏子楠 |
14 |
陸胤 |
知識轉型與體式蛻變:晚清的新文類與新文體 |
鄭毓瑜、張治、黎子鵬、袁一丹、陸胤 |
15 |
洪濤 |
明清小說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 以《紅樓夢》和相關作品為中心 |
王三慶、阮南、陳益源、洪濤 |
16 |
鄭海娟 |
中西之間:明清基督宗教文學藝術論 |
李奭學、林熙強、林惠彬、鄭海娟 |
17 |
梁洪生 |
“盆地結構”:明清時期宗教、禮儀與江西地方社會演變 |
連瑞枝、梁洪生、李平亮、賀喜、羅艷春 |
18 |
Du, Yongtao |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yond Locality: Four Studies of Ming-Qing Huizhou and Huizhou Merchants |
阿風、張小坡、鄒怡、李甜、杜勇濤 |
19 |
烏雲畢力格 |
清史與滿文文獻 |
莊吉發、烏雲畢力格、承志、宋瞳、孔令偉 |
20 |
鍾彩鈞 |
清代學人的「學案」意識及其反思 |
鍾彩鈞、林勝彩、楊正顯、趙世瑋 |
21 |
Peter Ditmanson |
The Public Face of the Ming Imperial Clan |
李卓穎、戰蓓蓓、Jérôme Kerlouégan, Peter Ditmanson |
22 |
胡琦 |
儀式與記憶:文學與思想史視野下的明清祭祀 |
楊儒賓、許明德、胡琦、陳亮亮 |
23 |
魏月萍 |
明代三教交涉與多元思想變動 |
徐聖心、鍋島亞朱華、魏月萍、吳孟謙、彭國翔 |
24 |
賴衍宏 |
從日本比較觀點審視明清漢籍 |
賴振南、賴衍宏、梁蘊嫻、林淑丹、吳翠華 |
25 |
潘敏德 |
明清時期司法實務中「人情」的表達和實踐 |
陳惠馨、尤陳俊、濱島敦俊、步德茂、潘敏德 |
26 |
陳秉楠 |
明清小說中的國體、身體與病體之隱喻 |
劉瓊云、陳秉楠、劉柏正、鄭淑梅、李志宏 |
27 |
楊祖漢 |
明清之際的學術轉變—從心學到氣學 |
李瑞全、鄧秀梅、蔡家和、黃信二、楊祖漢 |
28 |
崔文東 |
晚清翻譯文學:文類、文體與文化的對話 |
黃錦珠、張麗華、潘少瑜、蔡祝青、崔文東 |
29 |
呂妙芬 |
英雄與神仙:晚明儒學與宗教的交涉 |
廖肇亨、呂妙芬、劉勇、張藝曦、王鴻泰 |
30 |
周琳 |
秩序如何可能?——“官民互視”中的基層社會運行 |
周琳、張海英、杜正貞、林展、王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