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學、在地因素: 當創新開散到全世界

 
 
Speaker: 楊振邦(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ronto University)等
Organizers: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Date: 2020 年 02 月 25 日(二)下午 1:00 至 下午 3:30
Related Links: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551&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Location: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科技與醫療,經常和資本主義、民主法治、科層組織、國際秩序、都市化、工業化、大眾媒體等並列,被視為現代性的指標,及促使世界更均質的動力。無可否認,科技與醫療從十九世紀以降,在知識內容、研究方法、專業體制化、或做為規範指導政府治理、經濟活動、乃至個人行為等各方面,於全世界各地都呈現高度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卻發現,即使是日益全球化的現代世界,在不同區域、國家、城市、甚至組織進行的科技與醫療,其智識脈絡、行動邏輯、或與當地社會、文化、政治的關係,往往有明顯而重要的差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下的科技與醫療?   
長久以來,我們將現代科學、工業技術、與醫療體系視為西歐北美大國(英、法、德、美等)的產物,並經由各種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引發不同的反應。然而,當日本、以色列、印度、中國、南韓等國在科研展現旺盛的企圖心、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工廠、俄羅斯在數學、太空科技等領域自前蘇聯時期就建立優勢,北歐小國在資訊通信技術展露頭角、部分拉丁美洲國家從二十世紀就開始醞釀醫療制度革命,「西方產出、他處跟隨」的想法似乎更難做為理解現代科技醫療的框架。當越來越多來自西歐北美之外的機構與個人對基礎科學、尖端科技、或醫療公衛做出原創性的貢獻時,我們可以問:他們所處的在地思想傳統、文化背景、政治社會狀況、組織模式、甚至物質條件、自然環境、及行動者的生命歷程,對他們於科技醫療方面的工作造成什麼影響?而探究這些在地因素時,又應如何善用跨地域與比較研究的視野,以避免陷入將之本質化或獨特化的困境?「全球科學、在地因素」工作坊,目的不在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確切的答案,而希望提供一個更深入討論這些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