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王夢鷗教授學術系列講座】物與我之間:「人化」與「物化」

 
 
Speaker: 李惠儀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Moderator: 鄭毓瑜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Organizers: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Date: 2019 年 03 月 06 日(三)上午 10:10 至 下午 12:00
Related Links: https://chinese.nccu.edu.tw/adplay/adplay.php?Sn=77
Location: 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330309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bit.ly/2qIDDmE

【場次一】 物與我之間:「人化」與「物化」
時間:3月6日(三)10:10至12:00
主持人:鄭毓瑜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論述人與物的關係,可從正面標榜駕馭與超越,亦可從反面指向危險與侵蝕,而游移此兩端之間的觀點也屢屢提出。先秦典籍中「萬物」一詞的興起,似乎與對人的主體性及感知能力的關注不能分割。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子也說「不誠不能化萬物」,又謂「虛壹而靜」則知萬物之情,《中庸》則聯繫「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莊子》藉旁礴萬物、移情物化、虛而待物、乘物遊心論證精神自由的篇章,更是空前宏富。魏晉以後,「感物」、「體物」等觀念,亦以盡物情性、物我渾同深化抒情傳統。另一方面,歷代有關「玩物喪志」(《尚書》)、「蔽於物」(《孟子》)、「役於物」(《荀子》)、「物於物」(《莊子》)、「物至而人化物」(《禮記。樂記》)的焦慮亦所在多有。或可說,藉由人與物之相通性肯定物與道德修養或藝術創造的關係,其中有物之「人化」的影子。而因追逐物欲而喪失自我,則包涵對人之「物化」的憂懼。(於此「物化」無涉死亡或莊子所謂遊心人、物之際,只單取「人變成物」的意思。)我想嘗試用「人化」、「物化」的觀念,討論《金瓶梅》、《紅樓夢》與明清物質文化的關係。

※【場次二】雅與俗:明清文學與物質文化
時間:3月8日(五)10:10至12:00
主持人:鄭文惠教授(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場次三】宏旨與細節:從《左傳》與先秦兩漢幾個相關故事談起
時間:3月11日(一)10:10至12:00
主持人:陳逢源教授(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
【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緣起】
王夢鷗教授一生講學七十年,自1956年起任教於本系,1979年榮退,培植後學無數,望重士林,並以文藝美學、文學理論、小說校釋等專著和論文馳名學界文壇,深受敬仰。據林明德教授統計,王夢鷗先生的著作有專著三十種,論文九十三篇,為學術界留下珍貴而豐富的遺產,可以說,王夢鷗先生不僅是政大中文系的資產,更是學術界的資產。正因為「學術」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貢獻與成就,因此本系決定以「學術講座」的形式來表達紀念與緬懷之意,並彰顯王夢鷗教授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自2005年起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計劃每年邀請一位國內外著名學者蒞臨主講,舉行了三場公開的學術講演。

【講座推薦詞】
李惠儀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第三十屆院士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為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與歷史系學士(198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1987年)。李教授曾任職於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系與東亞系、賓州大學東亞與近東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迄今擔任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審查委員、哈佛大學亞洲出版中心審查委員。 李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期間師從浦安迪 (Andrew H. Plaks)先生,在廣泛的嘉靖、萬曆年間文獻之中,關注與紀實性的史傳文字截然不同的「造奇生幻」、「談情說幻」之作,完成《引幻與警幻:中國文學說情》(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一書。其後,李教授又注意到歷史文獻的詮釋問題,寫作《左傳的書寫與解讀》(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重建與剖析《左傳》的「歷史性」與「歷史精神」,理解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對治亂的多元思考如何以歷史詮釋的方式呈現。再經十多年努力,2016 年李教授與杜潤德 (Stephen W. Durrant)、史嘉柏 (David Schaberg) 兩位教授合作的《左傳》英譯本竣工出版,譯筆信達傳神,導論明晰詳備,註解索引精當易查,在英語學界廣受讚譽。從最早期的兩部專著,到《明清文學中的女性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the Late-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英譯元代雜劇與《左傳》,李教授的研究不拘文類,兼採用詩歌、小說、戲曲等材料討論問題,這與一般國內研究者常見以文體區分專業的取向不同,從論著和翻譯兩方面推動、拓展明清文學與中國史傳傳統研究,貢獻卓著。本次演講邀請李教授演講其近年關注的議題,包含到「物質」、「自我」與「歷史」等主題,希冀能觸發帶動國內新的跨文類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