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日本东京大学学术博士,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着包括《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盘旋的中日关系:「民族国家」之轭》(藤原书店,2015 )、《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2014 )、《走向「天下」》(日本农山文化协会,2007 )、《?????》(《民族与国家》,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民族」》(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 )、《多民族国家:中国》(岩波书店,2005)、《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及《「东突共和国」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获日本第十八届三得利学术奖);主编有《辛亥革命と日本》(藤原书店,2011 )、《东亚共同体与东亚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人民出版社,2007)等;合着有《帝国的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社,2003)、《何为伊斯兰主义》(岩波书店,1996 )等。
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国文化思想的人们)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於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增订版序 自序 1 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国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二 「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国」与「四夷」──统一之「天下」的有机构成 结语 2 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一 「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民族还是文明共同体 二 「四夷」与「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三 走向「中原」之路──文化为渠道的民族膨胀 四 「天下」与「德」──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结语 3 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时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一 秦帝国的「属邦」 二 汉帝国的外臣与内属 三 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四 儒教与夷狄 结语 4 从分治到同化──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政权的中华王朝思想 一 从单于到皇帝──胡人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二 从夷狄到华夏──胡人在文化与民族意识上的变化 三 从游牧到农耕──胡人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结语 5 多重的帝国和多元的帝国──唐、辽、元的国家与民族 一 羁縻与和亲──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二 一国两制与两国──家─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三 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结语 6 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 国家主权与土司、土官 二 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三 「改土归流」与清王朝的「华夷」认识 结语 7 在中华与「乌玛」之间──藩部体制与维吾尔社会统治体系 一 从「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统治维吾尔社会的开始 二 维吾尔社会与伯克制──清王朝的间接统治 三 满人盟主之臣民──藩部体制下的维吾尔社会 四 和卓的「圣战」──民族隔离政策的危机 结语 8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国家建设的尝试 一 收复新疆的背景──19世纪後期英俄势力的入侵 二 「塞防论」与「海防论」──近代国际政治与领土 三 废除间接统治政策──从藩部之民到国家之民 结语 9 构筑「中华民族国家」──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一 「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二 「五族共和」──向多民族国家的回归 三 「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四 「民族就是国族」──国民国家思想的实践 结语 10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诞生 一 共产国际指导的「民族自决」与「联邦制」(1922-37年) 二 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自决论」的质变(1937-45年) 三 否定「联邦制」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1946-49年) 结语 结论 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国家思想的系谱 徵引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