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明代漢藏佛教交流的特色
主講人: 劉國威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處)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1 月 26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2018 年第一次讀書會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處研究員劉國威教授,以「明代漢藏佛教交流的特色」為題,進行本年度第一場演講。

  劉教授首先討論臺北故宮所藏《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以下簡稱《真禪內印》)背後所牽涉的明代各宗教相關內涵,指出根據最新研究,該典籍應與雲南阿吒力教有密切關聯。《真禪內印》乃是故宮所藏文物中彩色插圖最多的一部經典。民國以前此經未曾在宮外流傳,因此幾乎未經研究;近三十年來由於故宮授權出版,方有相關研究出現。

  過去認為這部經典體現的是「三教混合」的信仰特色,除了佛教的神祇如文殊菩薩外,還有道教的符籙、密教的咒語、曼荼羅等內容。劉國威教授指出,近年大陸學者閆雪博士、郭麗平博士分別針對此經的神像與畫風有突破性的研究,例如經中九頭、十八臂、三足各踏於三骷髏上的「烏賢大王」,與張勝溫〈大理國梵像〉相似,閆雪博士亦發現其與大英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藏三足踏三骷髏的大黑天像類似,而這幾尊像皆來自西藏。劉教授認為此類造像與大理白族阿吒力教有關,並指出 2008 年公布的雲南「大理鳳儀北湯天佛經」中,有證據可證明烏賢在大理是「普賢」的異名,烏賢大王可能為普賢菩薩的憤怒相化身,除此之外,穢寂金剛、婆嵯、五普賢、四臂護法神像等不同形象都同樣是阿吒力教的重要信仰內涵。然而,劉教授亦不否認《真禪內印》中的西藏佛教影響,他認為明代宮廷漢藏交流頻繁,使得《真禪內印》中的梵字採用西藏流行的蘭察體,而非阿吒力教用的城體梵字。由目前所見的證據來看,此經可能是元末明初阿吒力教高僧董賢帶入宮中,後來沈度與商喜奉旨抄寫與繪製,故有上述各宗教雜揉的痕跡。

  同樣透過比較梵字字體差異以爬梳文物時代,劉教授接續舉出故宮所藏準提咒梵文鏡為例(登錄號 09825)。此鏡中央有一梵字,梵字外又分別有內外兩圈梵字咒語,內容分別是「準提咒」、「大輪一字咒」、「淨法界真言」、「文殊一字咒」、「六字大明咒」,這幾種咒語合誦乃源自遼代道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此鏡過去被登錄為金代文物,但劉教授指出鏡上的梵字乃屬蘭察體,是元明清三朝主流的梵字字體,而宋代、遼、金、西夏、大理等時期則慣用城體梵字。此外,《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最早由《普寧藏》入藏,當時的準提咒即是用城體梵字,俄藏黑水城文獻中西夏刊印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殘片亦是城體梵字準提咒;至《永樂北藏》中的準提咒即以改為蘭察體梵字,可間接證明此鏡應不早於元代。劉教授另認為鏡上的梵字並不標準,有幾處筆順不夠流暢,更像是漢地不懂梵字者臨摹傳抄而成。

  最後,劉教授回到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談明代漢藏佛教交流。他表示此時期的漢藏佛教交流不可忽視永樂、宣德兩位皇帝主政時期(以下稱永宣時期)。雖然藏傳佛教在元明清時期普遍受到儒士階層的反對,然而不同帝王對藏傳佛教的支持卻出現極大落差,永宣時期皇帝的支持與信服使漢藏佛教交流產生新一波力量,這點可從文物上獲得佐證。如臺北故宮所藏的永樂十七年 (1419)《妙法蓮華經》泥金寫本就有漢藏融合的元素,包含卷首尾題朱書的藏文 rksah 一字,此字有兩種可能,一是試圖拼寫梵文 raksa(意為護佑),二亦源自梵文中的北斗七星或二十八星宿,亦是代表星曜護佑。此外,宣德年間《普門品》、《般若心經》合抄本亦可見部分漢藏混合風格,如饒益生男生女觀音的畫像中兩耳髮辮呈現的弧狀上翻,乃至於之後正統年間《妙法蓮華經》說法圖中佛座背光中有龍女與六拏具樣式(金翅鳥、龍、魔羯、獅頭馬身、獅、象),很明顯是十四世紀以後藏傳佛教畫像才有的特色。劉教授最後表示,過往認為永樂皇帝是出於政治因素而信仰藏傳佛教,但近年已有學者從檔案研究中發現,永樂皇帝仍是燕王時,其親近的官員中有一些乃是來自西藏但用漢名的藏人,永樂帝受這批人影響頗深,對於藏傳佛教的信仰彌篤,也因此這個時期開始在文物上呈現出更多漢藏混合的風格。

  綜合討論時, 靈鷲山佛教基金會研究員徐一智先生詢問關於準提鏡所涉及的顯密融合現象,何以顯教部分皆與華嚴系統相關,而密教部分則是準提咒呢?劉教授回應,這包含時代因素及個人因素。《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乃道㲀所作,道㲀乃遼人,遼代流行的顯教即以華嚴為主,是當時西北方較流行的信仰。又道㲀個人特別強調準提,但也不排除其他遼代僧人平日修持時亦涉及準提。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簡凱廷博士詢問,晚明佛教唯識學復興的風潮有無可能是受到藏傳佛教影響?在明代漢藏交流中除了儀軌、儀式外,有無顯著的思想理論帶入中國?劉教授回應,他認為在明代因明學或一些論學受到藏傳影響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藏傳佛教交流的層面主要停留在北京,甚至禁止傳播至民間,而皇室所學習的內容就資料上來看似乎以密法為主,而非涉及論學。主持人廖肇亨教授總結,此次劉教授帶來的演講內容不僅豐富,也是明清佛教研究較少人觸及的領域,需要具備相當的文獻與文物辨析能力,才能像劉教授在漢藏佛教交流這個議題上更加突破。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