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召集人: 賴惠敏
時間: 2012 年 3 月 28 日(星期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陳國棟教授導讀陳慈玉〈近代黎明期福建茶之生產與貿易構造(上)〉、分享在大英圖書館傳抄〈廣泰並茂蒼記議單〉、茶葉圖樣。陳國棟教授說明與茶葉的生產製造到運銷有關係的是山戶、茶莊、茶棧與洋行。山戶是茶葉的栽培者,他們將茶葉採摘、揉捻、乾燥之後,製成粗製茶,即「毛茶」。茶莊購買毛茶之後,負責將毛茶再炒蒸、選別、調和、包裝等製造過程,並且兼營輸送的批發資本。

  運往廣州的茶葉有綠茶、黑茶。綠茶,先運到安徽省婺源,經水路轉運到江西省南昌,從南昌經贛江到南安。到了南安後,改走陸運穿越梅嶺,到達廣東省南雄。在南雄,再度上船,經北江運往廣州。黑茶,在武夷山區的星村集貨、包裝,用竹筏運到崇安,由挑夫越過山嶺,到達江西省鉛山後,經過多次轉運,經河口鎮、再到南昌。到了南昌後,運送到廣州的路線也與綠茶一樣。茶葉由產區運到廣州的運送成本很高。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駐在廣州的茶師波耳就曾估計:從星村搬運一擔(100 斤)工夫茶到廣州大約在 3.65 兩至 3.92 兩。即運送成本相當於茶葉「栽種」與「製造」成本的三分之一。

  行商下鄉採買的茶葉通常帶有特定品牌(稱作「字號」),標明這些茶葉是某某行商的財產。這種茶葉稱為「本莊」,意思是行商自己的商品。如果是茶商與行商訂約(稱為「議單」),支付定金(稱為「定單銀」),茶商自行將茶葉運往廣州,這種由行商透過合約到手的茶葉叫作「包莊」。「包莊」占有廣州茶葉市場的最大部分。行商將交茶葉給東印度公司人員的第三種方法是在現貨市場上採買。因為茶商通常會帶來比他們與行商議約數量還多的茶葉到廣州,茶商會「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撈上一筆,於是行商會在現貨市場採買這類茶。從茶商的角度而言,這種在現貨市場上的茶葉稱為「賣莊」。

  從廣州出口茶葉的產地在兩個主要的區域:黑茶產於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武夷山、綠茶產於安徽的東南區域。茶葉收購是由茶商或是介於他們與茶農之間的牙人來進行。茶商隨後將收購來的茶葉運往廣州,並將這些茶葉寄放在城中茶行(茶棧)倉庫內,然後再將它們賣給行商。行商從各種茶葉的不同「字號」中做出「樣茶」,交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們驗貨。經過檢查後,大班們就和行商確認合約交易,暫訂一個成交價格(與合約價格相當或略加增減)。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以前,大班們自己驗茶;那年以後,東印度公司在廣州安排一名「茶師」,專門負責驗茶。行商向茶師開列茶葉清單,以備驗茶。

  茶商偶而也會請行商當中間人,由後者將茶葉直接賣給東印度公司。然而,一般情況下,茶商並不親自與行商交易,而是委託茶行老闆居間與行商交易。由於在茶葉出口的作法上有這樣的習慣。因此,東印度公司的「大班」等人就將茶行老闆稱為「茶牙子」。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班通常採用三種方式替公司買進茶葉。一是與行商訂定合約。二是在公開市場上增加採購。三是在一個貿易季節即將結束時向茶商購買他們手上剩餘的茶葉,然後在下個貿易季節時裝船運回歐洲。在茶葉交易當中,茶商(或茶行)是不允許直接與外國人交易。因此,茶葉供應是由行商備辦。行商備辦茶葉,通常有四種作法:一是派出他的行伙到產茶區買茶。二是與茶商訂約,由茶商運來指定品質和數量的茶葉。三是從廣州現貨市場上購買茶葉。四是充當茶商與東印度公司大班之間的仲介者,促成兩者之間的買賣。

  行商與東印度公司交易茶葉,依據雙方契約規定,個別行商必須按照其出售給公司茶葉的多寡,等比例地購入東印度公司進口到中國的英國毛料。一般而言,買賣毛料是對行商不利的。毛料的價格,如同茶葉,也是行商與東印度公司雙方約定的。公司要求的價格往往高於中國市場價格。由於交易茶葉的利潤很高,行商為了爭取出售茶葉給東印度公司的機會,只好在毛料的價格上讓步了。因此,行商將毛料轉銷出去時,大多都有虧損。如果一併考慮毛料與茶葉的交易,行商的獲利情況就會比較差。

  從 1784 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每年從中國輸出 160,000 擔茶葉。到了 1810 年以後,平均每年有 240,000 擔。行商可以從經手的茶葉交易上,獲得平均每擔 4 至 5 兩的利潤。以每擔 4 兩來說,整個行商團體在 1784 年以前,每年可以從英國公司的茶葉交易上獲取 320,000 兩的利潤。1784 至 1800 年間,每年利潤約 640,000 兩。1810 年以後,每年高達 960,000 兩。茶葉占廣東貿易總值約 70%。

  英國人對茶葉品種喜好在鴉片戰爭前是黑茶(武夷、工夫、白毫、君眉)、綠茶則有熙春(穀雨前)、皮茶(穀雨後剩下白丁)。茶葉品項,依據發酵程度、茶湯顏色、製作形式、茶葉顏色而有所不同。十八世紀,俄國也向中國進口茶葉。傳聞俄國出口到歐洲的茶葉品質比英國好,主因是從茶葉產地福建到張家口約 804 英里,張家口到恰克圖再經西伯利亞到莫斯科約 4,000 英里。俄國茶葉在長途跋涉過程中,經過溫帶、寒帶地區,因溫度與氣候變化之故,茶葉風味與品質比起經海路運輸的英國茶葉好上許多。

  讀書會結束前,中研院人社中心的劉序楓教授分享在網路上取得「茶葉之路」影片,影片約二十分鐘,介紹湖北羊樓洞也是中國產茶區之一。它在明清和民國時期是湖北省最著名的磚茶集散地,晉商及俄商從此大量販運磚茶到俄國。羊樓洞繁盛時人口 4 萬,超過縣城,號稱「小漢口」。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