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盛世遺民——陳梓的理學思想與遺民心態
晚明佛門論性:儒釋交涉脈絡下的考察
補天之憾?論明清之際儒學中的天人張力
報告人: 林勝彩教授(醒吾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
吳孟謙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郭芳如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9 年 10 月 5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2019 年「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於 10 月 5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共有三名報告人報告論文,共十三人出席。

  首先由林勝彩教授報告〈盛世遺民——陳梓的理學思想與遺民心態〉一文。林教授指出,張履祥(號楊園)以拒斥陽明學,回歸正統程朱學,強調道德踐履為特色,明清鼎革後成為浙西讀書人的思想指引,形成一地域性道德共修互助團體。張履祥之學雖侷限於浙西一帶,但透過後學姚瑚編纂刊刻著作使其影響力延續至康熙朝。生長於康雍乾時期,卻以遺民自居的陳梓 (1683-1760),受到楊園思想影響拒絕科舉與出仕。陳梓發揚楊園學中嚴辨《春秋》大義、夷夏之防的部分,是重要的楊園傳人。林教授認為即使在清朝盛世,遺民心態與強烈的夷夏意識仍然存在,是思想史的潛流,與廟堂理學有明顯差距。

  與會學者分別針對陳梓「盛世遺民」的心態在當時是否具有代表性,陳梓在師友圈中的地位,及其推崇楊園是否與後來楊園地位上升有關等問題進行探討。至於文章題目與結構方面,則建議林教授可再思考本文是欲以楊園學派或陳梓為主軸,再進行修改。也有人建議可從清代《春秋》學的角度,討論陳梓的思想。

  吳孟謙教授報告〈晚明佛門論性:儒釋交涉脈絡下的考察〉一文。本文透過晚明佛教僧徒與居士文人的文字,討論佛門對於儒家人性論的看法。針對孟子性善論,吳教授先分別說明禪宗、唯識宗與天台宗的看法,也指出禪宗僧人對性善論持正面的評價。接著,又分別討論晚明佛教文獻中對於程朱性理思想以及陽明良知學的評價。吳教授指出,雖然僧人多有接觸陽明良知學的經驗,認為陽明學與禪宗較有會通的可能,但佛門對於儒家性說主要還是析別重於融通。

  與會學者對於吳教授以唯識、禪學、天台來討論晚明佛門論性的部分提出兩個疑問:一、晚明佛門在義理上是否有創新或突破?二、晚明佛門人士是否跨越不同宗派?另外,管志道的言論究竟是代表佛教或是融貫三教的立場?陽明良知說是否可以視為性論或是心論?論文也論及天道觀,似乎與主題略遠。本文以交涉為題,但儒、佛對話與互動的部分著墨較少。最後,學者也針對佛教對於現實治理問題的具體看法,佛學性說對下層社會的影響,以及各宗派背後的人際網絡基礎、社會經濟背景提出討論。

  郭芳如博士發表〈補天之憾?論明清之際儒學中的天人張力〉一文。郭博士關注明清儒者討論「天人關係」時,其中的天人張力。郭博士指出明清儒者分別有「天定勝人」與「人定勝天」兩方面的主張。所謂「天定勝人」,即主張人在「運」、「數」之下,人僅能被動的接受天命。但是,他們又提出「人定勝天」,認為天地有所缺陷不足,強調人的能力可以補天之憾,並提出「造命」的可能。

  與會學者主要針對「張力」一詞的定義提出討論,並指出本文以王夫之、許三禮作為「儒家」,似乎也應考量其代表性。也建議和當時流行的袁了凡「造命」思想進行比較,思考佛教「缺陷世界」對於儒家之天人張力的可能影響。最後,與會學者建議郭博士可以考慮從個案或概念切入,使問題意識更為清晰。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