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0 月 9 日「理學與家族」讀書會活動記實

 
 
2010 年 10 月 9 日「理學與家族」讀書會活動記實
 

   十月九日星期六下午,明清「理學與家族」第六次討論會於師大國文系第一教室舉行。本次討論會由陳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與呂妙芬(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分別發表論文。共十四人出席。

   陳復發表〈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思與啟發〉、〈徐橫山的愛與死:王陽明與錢緒山對其生命的恆常臨在〉兩篇文章,試圖以生命史的角度來書寫陽明學者,並與本土心理學社群進行對話,為陽明及其後學研究開闢新徑。陳復在兩篇文章中皆援引法國哲學家馬賽爾 (Gabriel Marcel, 1889-1973) 的觀點,由生命史的角度分別對錢緒山(德洪,1496-1574)濱臨死亡的人生經驗、王陽明 (1472-1528) 與徐愛(橫山,1487-1517)之間的深厚情誼與生命相感進行考察剖析。陳復認為錢緒山的思想經常受到誤解,若能留意其證悟生死的經驗詳細解讀其思想的前後轉變,及其為庶民立教的用心,應能對錢緒山的生命有更深瞭解。〈徐〉文則寫徐愛與王陽明之間深刻的情感,並認為錢緒山藉由觀察橫山的妻子王守讓在橫山死亡後不懈呈現對橫山愛的臨在,體會到「中行」特質,也加深其與橫山的情感。

   呂妙芬教授發表論文〈從儒釋耶三教會遇閱讀謝文洊〉。本文主要討論清初江西南豐縣著名理學家和地方講學領袖謝文洊(程山先生,1616-1682)的講學活動及思想。謝文洊為學歷程從佛學轉到陽明學,最終入程朱學,但其部分有關生死、魂魄、死後想像的論述,卻又有別於傳統理學論述。本文主要從不朽觀、天命觀、萬物一體觀、自我觀四方面,討論謝文洊的思想與宋明理學及天主教之異同,認為謝文洊具有融合儒、耶二教的思想特色。論文也說明謝文洊闢佛的手法,並與南豐天主教徒劉凝 (1620-1715?) 的著作進行比較。呂妙芬教授認為謝文洊的個案研究展現了明清之際豐富的宗教與學術資源激盪下的儒學新動向與舊堅持。

   對於陳復兩篇文章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西方理論如何應用在歷史研究的問題上。西哲馬賽爾的哲學觀點與儒家思想早見前人會通,但進一步透過心理分析研究人物的生命史,仍需要足夠的史料佐證,才能夠使跨領域的嘗試性研究得以立基。徐愛、錢緒山的作品傳世者不多,尤易使相關的論述的深入程度受限。有與會者提出幾條王陽明與錢德洪的佚文,以王陽明的書信中質疑徐愛是否真能在身體欠佳的狀態下勝任所任官職,反駁蕭鳴鳳為徐愛寫墓誌的真實程度;亦有人質疑學術路數偏向菁英的錢德洪是否真切是受到徐愛的「臨在」之感召,而如日後的泰州學派王門後學投入教化基層社會的淑世之路。陳復表示徐愛與錢緒山現在能看見的新材料已經相當豐富,展開跨領域的研究其實能豐富歷史研究的視野。王陽明的那段書信只是在說明徐愛自承面對盜賊的困難,這本是個嚴峻的現實,與他的身體欠佳看不出直接關聯;錢德洪的確不是如泰州王門那般的平民教育,然而他勤於教化家族與鄉里,他說的「為愚夫愚婦立法」不必然是指社會階層的平民,而更是指心性較為駑鈍的人。

   有關呂妙芬教授對於謝文洊研究的討論,集中在能否清晰認定謝文洊受到天主教教義影響的思想脈絡。「上帝」一詞在謝文洊的文集中屢見不鮮,但《尚書》中「陟降上帝左右」的概念能否恰如其分地對應天主教的「上帝」,有與會者懷疑此兩者係平行概念。天主教的語言在晚明以後進入士人的思想文字當中,殆無疑義,但「上帝」作為道德主題的人格神所蘊含的天主教色彩則未必躍然紙上,兩者或許更多地反映了士人仍普遍以儒家為本位進行思考,並對於死後永恆的想像,以儒者之精神進行會通與協調。呂妙芬教授表示她同樣認為謝文洊是一位以儒學為主、以儒家自任的儒者,文章並不在強調謝文洊採取天主教的立場,而是想指出謝文洊的某些思想溢出了一般宋明理學的論述,而這部分又恰與天主教思想呼應,而且文獻亦顯明謝文洊熟悉西學到一定程度,故文章主要寫其思想融合儒耶的色彩。

  本次討論會的三篇文章觸及了心理學的應用以及宗教觀等複雜多元的視角取向,討論熱烈,與會者根據各自專業背景,踴躍提出不同意見供發表人參酌,討論至六時才結束,會後並一同用餐,繼續交流。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